1.5萬億,中國明確冰雪經濟目標

來源:環球時報

中國冰雪經濟再次引發外媒關注。新加坡《聯合早報》6日報道稱,中國官方發佈文件,提出完善冰雪經濟產業鏈條,促進和擴大冰雪消費。中國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於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30年,冰雪經濟總規模達1.5萬億元。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分析稱,在政策推動下,從冰雪運動、冰雪旅遊到冰雪裝備等,中國冰雪產業各個鏈條將協同發展,滿足更高質量冰雪消費需求。

從“萌芽探索”到1.5萬億元

隨着天氣轉冷,羣衆性冰雪運動再度升溫。某旅遊預訂平臺數據顯示,11月以來,該平臺上全國冰雪相關景區預訂量同比增長三成,“滑雪”“雪場”相關搜索熱度環比上週增三倍。記者關注到,自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舉辦後,中國老百姓的冰雪消費熱情連年上漲。“我們廣州室內滑雪場年接待遊客最高100萬人次,單日最高8000人次。”國內室內滑雪場運營商“熱雪奇蹟”相關負責人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目前冰雪運動在南方也很火熱,尤其是一批青少年開始參加專業競技培訓。

回顧新中國的“冰雪之路”,不難發現,政策引導以及承辦重要賽事成爲我國冰雪事業發展的關鍵。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休閒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49年我們開始冰雪“萌芽探索”,此後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冷靜期”,到21世紀初開始復甦直至“火爆”。其中,2015年我國成功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提出實施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等是關鍵節點。

中國正計劃將冰雪“蛋糕”做得更大。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冰雪產業規模達6000億元。最新《意見》分階段提出發展目標,一是到2027年,冰雪運動場地設施更加完善,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冰雪運動更加廣泛開展,冰雪經濟總規模達1.2萬億元;二是到2030年,冰雪經濟主要的產業鏈條實現高水平協調融合發展,冰雪消費成爲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冰雪經濟總規模達1.5萬億元。

一個重要節點

《意見》共提出8個方面24條舉措,包括:持續推動冰雪運動發展;完善冰雪經濟產業鏈條;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培育壯大冰雪經濟經營主體;促進和擴大冰雪消費;強化冰雪經濟要素保障;深化冰雪經濟對外合作;加強服務保障。

“過去相對陌生的事物,現在已成爲共識。”中國旅遊研究院國際研究所所長楊勁鬆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中國提出“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目標,到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盛事,再到“爾濱熱”現象持續升溫,這些表明中國政府、市場主體以及大衆在發展冰雪運動和冰雪產業上,已經形成了認同和共識。

在專家看來,《意見》的發佈,也將是推動我國冰雪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節點。楊勁鬆說,“國家層面對冰雪經濟的重視,逐漸進入各方合力協作的階段。與之相關的部門都參與了進來。”

冰雪裝備產業面臨三個問題

冰雪裝備器材是開展冰雪運動的基礎,也是冰雪經濟的重要組成。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負責人郝立順介紹說,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形成15大類冰雪裝備器材產品體系,基本實現了從頭到腳、從個人到場地、從競技競賽到大衆運動,全產業鏈的冰雪裝備器材。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約300家增長到2023年的900家左右。

“中國的冰雪裝備起步晚,基礎薄弱,但近些年隨着老百姓冰雪消費需求變旺,政策引導力度變強,產業已取得較快發展。”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佘偉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於普通大衆的冰雪裝備需求,目前國內已經能夠基本滿足。但在高端競技類裝備上,受制於投入成本高、需求不足等因素,還需國家引導相關產業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冰雪裝備產業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雪場設施澆水車、拖掛式架空索道等高檔冰雪裝備,多被國外品牌壟斷;其次,企業缺少品牌運營思維,中國的造雪機裝備樣式新穎、做工精細,出口韓國、蒙古國、哈薩克斯坦等國家,但很少出現在國際賽事中;最後,缺乏核心技術和專業高端人才,阻礙了冰雪裝備的研製及生產。

義烏一家生產滑雪圈等冰雪裝備的商家告訴記者,過去她一直做外貿業務,近兩年國內冰雪旅遊市場發展迅速,不少國內客人也來詢單。“我們的產品主要出口至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歐洲市場也有涉及。但不同市場由於雪道等基礎設施不一樣,還需有針對性地設計。”“熱雪奇蹟”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國內滑雪場運營方開始重視並應用自主研發的雪場設備設施,“我們更瞭解自己的滑雪環境和消費者需求,已經形成了一批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