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不戀愛就因爲媽媽一句話?教育孩子真不靠手腕硬

文 | 米粒媽

如果讓你給5年後的孩子寫一封信,你會寫些什麼?

綜藝《我家那閨女》進行到尾聲,有了這樣一個環節,母女互相給5年後的對方寫信。

娛樂圈一直演配角刷臉的劉美含,收到了媽媽寫得滿滿的5大頁信件。

她一邊聽着媽媽讀信,一邊忍不住淚流滿面。

米粒媽感動的同時卻發現,這封信裡藏了一個11年的秘密。

劉美含在娛樂圈並不出名,最讓人熟知的角色還是她曾經在《巴啦啦小魔仙》中飾演黑魔仙。

摸爬滾打十幾年,上浪姐面試被拒,考研北大也失敗,總的來說過得並不如意。

節目裡,她也和很多普通女孩有一樣的煩惱。

就拿談戀愛來說吧。

劉美含提到她有11年的空窗期,但她並不是不想談戀愛,反而很嚮往戀愛。

對理想對象有很多暢想,但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又無法發出信號,就連閨蜜面對她這種“木頭人”也束手無策。

可反觀觀察室的劉媽媽呢,戀愛技巧簡直拉滿:

第一次見面儘量聊氛圍感相關的話題,不要問對方過去的故事,聊天時要把話題拋回去等等。

其他嘉賓也很不解,媽媽情感技巧這麼多,女兒怎麼一點都沒能學習到呢?

劉美含媽媽的信裡,解釋了這個問題。

原來11年前,劉美含談了一段戀愛。

當她歡欣雀躍的和母親分享時,得到的不是祝福,而是媽媽粗暴地讓她立刻分手的要求。

或許是覺得女兒太小要把心思放在成長上,又或許覺得對方不合適,總之硬生生拆散了這段感情。

隨着時間的漸漸消逝,劉美含可能也明白了那時候媽媽爲自己考慮的心情,但是母女之間的隔閡卻從沒有消除。

因爲自己發了一條吐槽的朋友圈,被媽媽勒令刪除,爭吵之後,她一氣之下直接拉黑了媽媽。

媽媽看着女兒遲遲不談戀愛,着急地催她和不匹配的人相親,也讓劉美含愈發抗拒。

因爲母女關係緊張,所以劉美含在自己陷入低谷的時候,選擇自己承擔,或是和朋友傾訴,卻從來沒有想到過向媽媽尋求安慰。

就像劉媽媽在信中寫的那樣:難過的是我不是你唯一且最願意分享的人,說難聽一點是我還不如一個外人。

其實,在這麼多年和女兒的拉鋸中,劉媽媽也有過無數次對自己粗暴做法的悔恨。

“如果當初我能溫和地、和善地、平等地跟你討論你滿心歡喜的事,而不是說被我一勺冰冷的水從頭潑下的話,可能就不會有你對我們的約法三章。”

看到這約法三章,說實話,米粒媽作爲一個母親心裡很不好受。

這是一個孩子,完完全全把母親阻擋在自己心門之外的做法啊。

隨着媽媽一點點說着自己的反思,講述自己對女兒的愛,劉美含的眼淚止不住的流,甚至哭着說:“我忘記寫愛她了。”

米粒媽相信,這一刻母女倆的心結徹底解開,從此以後,她們之間會有更平等、更溫暖的相處。

但是,那令母女倆痛苦的11年,實打實存在過,永遠無法抹去了。

看到母女倆浪費了生命中這麼寶貴的一段時光,米粒媽除了遺憾,還有惋惜。

媽媽明明也是爲了孩子好,卻在無意中給親子關係造成了如此大的傷痕。

不得不說,強硬的教育方式,真的太不划算了。

所以,父母在孩子稚嫩的時候,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

就算孩子長大了知道父母爲自己好,心裡的傷也是不可逆的。

你聽說過飯桌教育嗎?

在一家人吃飯的時候批評孩子錯誤的做法,企圖讓孩子牢牢記住,再也不犯。

有一個網友小學時數學拿了滿分,歡歡喜喜地問媽媽能不能獎勵自己5塊錢?

媽媽聽了後非常生氣,批評了他之後,在飯桌上又一次教育了他。

哪怕事情都過去了近10年,他還是牢牢記得媽媽在飯桌上責罵他的每一句話。

因爲那種眼淚拌飯的感覺,真的太痛了。

孩子第1次拿滿分而驕傲忘形,需要教育嗎?

需要。

媽媽是爲了孩子好嗎?

是。

但這並不代表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

胃是情緒器官,吃飯本就是爲了身體得到滿足。

這種情況下教育孩子並不會讓他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把委屈難堪的情緒無限放大。

道理聽不進去多少不說,只會讓孩子一邊帶着委屈吃飯,一邊在咀嚼中不斷懷疑父母的愛。

當孩子不相信父母所做的一切是出於愛自己,又怎麼可能聽從父母的話呢?

米粒媽曾經刷到過一個帖子。

一位爸爸說自己上初二的兒子總是和自己對着幹。

成績倒數就算了,還總是和一羣小混混玩在一起。

父母如果阻止,哪怕只說了一句他就大吵大鬧,砸東西踢門。

趕上孩子心情好,父母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地說了半天,孩子也只會回覆一句,“關你屁事”。

一開始父母都以爲這只是青春期的叛逆,總會過去,可沒想到孩子變本加厲,什麼教育方式都不管用了。

評論區一個高贊回答問:“你們是不是在孩子小時候對他比較嚴厲,經常打罵?”

爸爸的回答並不讓人意外:“沒錯,因爲覺得孩子小,必須得嚴厲,所以一犯錯就有非常嚴格的懲罰。”

看到這,米粒媽就已經明白了孩子叛逆的根源。

教育孩子的方式是粗暴的打罵,孩子沒有反抗能力的時候,只能忍受。

他從那時起,他的內心就已經種下了“一定要反抗”的種子。

被打得痛哭流涕的時候,他的內心不會是愛,只會是痛苦與懷疑。

長大後的孩子,也根本不是父母眼中的好壞不分。

他知道,只是單純地想和父母對着幹罷了,發泄曾經內心壓抑的痛苦。

親子關係缺少了“愛意”做潤滑,自然只有生澀的摩擦。

要知道,教育過程中,任何行爲都應該在“愛”之後。

孩子只有確認父母愛自己,纔會相信父母的教育是在幫助自己,纔會心甘情願被父母所引領。

否則,就像在封閉的玻璃房中,找不到方向地四處亂撞,直到頭破血流。

米粒媽相信,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溢於言表,但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孩子的錯誤。

難道不發火,就是愛孩子嗎?

《小謝爾頓》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小謝爾頓賣報紙賺錢,可忙碌了一天,卻發現收入比自己預想中少了很多。

回到家他看見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在吃晚餐,又想到自己一天的狼狽,心裡很不高興,於是衝大家發了一通無名火。

爸爸看到這一幕,起身來到了兒子的房間,問他今天發生了什麼?

小謝爾頓跟爸爸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在靜靜聽完他吐槽、抱怨之後,爸爸也和他講述起自己今天的不如意。

可說完之後,爸爸接了一句:“你有沒有發現,我不會回到家裡來拿你出氣。”

得到兒子的認可,爸爸又繼續告訴他:“每個人都很辛苦,但不對愛你的人亂髮脾氣是最基本的責任。”

聽到這番話,小謝爾頓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也向家人道了歉。

他能很快接受,是因爲他知道,爸爸說得是正確的。

可如果,在他對家人發火時,爸爸立刻大發脾氣或者把他罵一頓,小謝爾頓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嗎。

米粒媽想,他的心裡或許會將自己的委屈放在第一位吧。

這就是教育的力量啊。

因爲我們作爲父母,比孩子更加成熟,所以有能力選擇更好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也可以用更好的方式解決孩子的問題。

那些簡單的方式例如大吼、責罵,的確一時管用,但很可能治標不治本,還會傷害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小謝爾頓父親的溝通方式,雖然看起來“麻煩”,也更加花費時間,但卻給孩子的未來的溝通留下了“信任成本”。

也就是說,孩子願意聽自己信任的人,提出與自己相反的觀點。

縱觀那些與父母關係好的孩子,無一不是對父母有着絕對的信任。

因爲信任,所以依賴。

也因爲依賴,所以纔會吸收。

想起電視劇《小歡喜》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上高三的方一凡,因爲成績問題和媽媽大吵一架。

方一凡覺得自己夠努力,媽媽卻覺得成績不進步就是不用功,否定了孩子一切的進步。

兩相爭執之下,方一凡放話自己不學了,再也不聽媽媽的話了。

被兒子一番話傷得不輕的媽媽默默流淚,被冤枉的孩子也難受得不得了。

這時候,爸爸方圓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他溫柔地告訴兒子媽媽只是擔心他,平時對他很好,情急之下才口不擇言,最後又勸兒子給媽媽道歉。

方一凡也聽了爸爸的話,跟媽媽誠懇道歉,一家人和好如初,問題徹底解決。

你有沒有發現,方一凡很聽爸爸的話。

換一個青春期孩子,剛和父母吵完架,勸兩句就能道歉,根本不可能。

這是因爲,爸爸總是能體諒方一凡,也時常告訴他父母對他的愛,他纔會信任且願意按照爸爸所說的去做。

這也是爲什麼米粒媽說,親子關係在教育中大於一切。

畢竟,只有信賴,纔有跟隨。

所以,無論做什麼,都不能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依賴關係,也只有親子關係牢固,孩子的成長才會有穩固的根基。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學習乾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啓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