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高溫更容易危及年輕人而非老年人
12月10日(星期二)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高溫會讓人體衰老“時鐘”走得更快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一項針對3000多人的DNA標記的初步分析顯示,暴露於極端高溫事件可能與加速衰老相關的分子變化有關。該研究結果於上月在華盛頓西雅圖舉行的美國老年學學會年度科學會議上發佈。
高溫對心臟和腎臟的壓力以及對認知能力的影響是衆所周知的。但研究表明,極端高溫可能還會在分子層面產生潛在的、最初難以察覺的影響。爲探究身體對熱量敏感的分子指標,研究人員採用了“表觀遺傳時鐘”,這是一種基於DNA化學修飾變化的集合,用以評估衰老過程。儘管關於表觀遺傳時鐘的準確性仍存在爭議,但此前研究已將其變化與環境壓力、懷孕以及一些健康問題聯繫起來。
研究團隊分析了約3800名56歲及以上參與者的2016至2017年的DNA標記數據,並將其與美國同期的溫度圖相結合。他們研究了分子標記狀態與熱指數(即考慮溫度與溼度的體感溫度)在一年或六年時間內超過26.7°C或32.2°C的天數之間的關係。
研究團隊同時考慮了種族、吸菸狀況、居住地和收入等多種因素。他們發現,居住在炎熱天氣天數較多地區的參與者,其分子標記顯示出更“老”的狀態。根據一項測量數據,炎熱天氣的天數每增加10%,分子年齡就會增加0.12歲。另一組分子標記的分析顯示,炎熱天氣還可能使衰老速度加快0.6%。然而,短期的熱暴露(按天或月計算)並未顯示出與分子標記變化的明顯關聯。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生成式AI的能源消耗引發環境代價爭議
每次與聊天機器人或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AI)系統的交互,都需要將數據通過電纜傳輸到數據中心——這些中心內部堆滿了服務器,運行着數十億甚至數萬億參數來生成響應。這一過程中,服務器運行和冷卻設備(如風扇和空調)會消耗大量電力。
這種高能耗不僅帶來了昂貴的電費賬單,還導致了大量碳排放,加劇了氣候變暖。此外,發電與冷卻設備的運行也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隨着2023年生成式AI的廣泛應用,環保人士對這種資源密集型技術的警告不斷加劇。
支持生成式AI的觀點認爲,這項技術能大幅提高生產力和信息獲取效率,甚至被視爲一種社會必需品。一些人將其與印刷機或互聯網的發明相提並論,認爲它是一種顛覆性技術。
然而,AI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對能源消耗的嚴重擔憂。在過去幾十年裡,數據中心的效率提升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能源需求的增長。但從2020年起,這種平衡被打破。2022年底,ChatGPT問世引發了生成式AI熱潮,使美國的總能源需求在此前15年基本穩定後再次攀升。
計算機科學與公共政策專家指出,要求企業披露生成式AI的具體使用情況及相關能源消耗,是實現透明管理的重要一步。儘管監管AI的使用和推廣存在困難,但這對於減少環境和社會危害至關重要。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爲什麼人們會記住某些事情而忘記其他事情
爲什麼人們會記住某些事情?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探討了這一基本問題,並闡明瞭影響人類記憶的諸多因素及其關係。
文章將記憶研究分爲三個主要方面:記憶的內容、地點和時間。研究人員指出,情感內容、個人意義、重複和注意力等因素往往會塑造記憶。例如,人們更容易記住那些具有強烈情感共鳴的事件,或那些他們積極關注的細節。
此外,事件發生的地點也會對記憶產生重要影響。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研究所謂的空間記憶,發現這一現象同樣適用於人類。與熟悉的環境相比,新環境更能吸引注意力,因此更有助於記憶的形成。
研究還表明,事件發生的時間會影響記憶。個體在對事件進行排序或識別它們之間的過渡時,會加強對事件的記憶。特定事件通常被分爲不同的情節,從而更容易被回憶起來。
除了內容、地點和時間,研究人員還指出,文化背景、個人經歷和認知差異等個人環境因素對記憶的形成和存儲方式也有顯著影響。
2、新研究發現,高溫更容易危及年輕人,而非老年人
近年來,許多研究認爲,極端高溫尤其容易威脅老年人的生命。然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氣候學院的一項關於墨西哥死亡率的新研究顛覆了這一傳統觀點。研究發現,75%的與高溫相關的死亡發生在35歲以下的人羣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18至35歲之間的年輕人,這一年齡段的人羣通常被認爲對高溫更具耐受性。
這項研究發表在本週的《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分析數據顯示,從1998年到2019年,墨西哥每年約有3300人因高溫死亡。其中,近三分之一的死亡病例集中在18至35歲的人羣中,這一比例遠高於該年齡段人口在總人口中的佔比。五歲以下的兒童,尤其是嬰幼兒,也高度易感。而令人意外的是,50至70歲的人羣在高溫相關的死亡率中最低。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現象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年輕人更可能從事戶外勞動,如農業和建築,這些活動增加了脫水和中暑的風險。同樣,沒有空調的室內製造工作場所也會加劇這種風險。此外,年輕人更可能參與劇烈的戶外運動,進一步提高了他們面臨的高溫危害。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強烈星暴如何形成宇宙中巨大銀河巨星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證據,證明古老橢圓星系可能在早期星系核心強烈的恆星形成過程中形成。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爲早期宇宙中星系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如今的星系呈現出多種形狀和結構,但通常被劃分爲兩類:年輕的盤狀螺旋星系,例如銀河系,正在活躍地形成新的恆星;而較老的橢圓星系主要由年老的恆星組成,特徵是中心凸起,並且缺乏形成恆星的氣體。儘管橢圓星系十分普遍,但它們的起源長期以來一直未解。
發表在《自然》雜誌的這篇論文報告了巨型橢圓星系形成的具體地點。這一發現基於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對100多個亞毫米明亮星系(SMGs)的觀測數據,這些星系的紅移可追溯到“宇宙正午”時期,即宇宙年齡在16億到59億年之間,當時許多星系正經歷活躍的恆星形成。
這項研究利用亞毫米波段提供了全新視角,首次觀測到橢圓星系可以直接由早期宇宙中的高亮度星暴星系核心內的強烈恆星形成過程演化而來。這一發現不僅爲星系演化模型提供了新的依據,也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星系在宇宙中的形成與演化的理解。
2、研究稱30%青少年在感染長新冠兩年後仍未康復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感染長新冠的青少年大多數在兩年內能夠完全康復。但研究發現,年齡較大的青少年、女性以及生活在貧困中的青少年康復的可能性較低。研究人員呼籲進一步開展調查與合作,以解決這一未解的健康問題。
這項名爲“患有長新冠的兒童和青少年”(CLoCK)的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醫學》(Nature Communications Medicine)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指最初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三個月後仍持續或出現的新症狀,包括疲勞、呼吸短促和認知障礙等,這些症狀需持續至少兩個月。
研究團隊採用了這一標準。在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新冠疫情高峰期)期間,研究人員追蹤了12632名兒童和青少年的感染狀況。在感染後的3個月、6個月、12個月和24個月,研究人員通過問卷調查瞭解他們的健康狀況,並要求他們回憶檢測時的症狀。
在這12632名兒童和青少年中,943人最初檢測呈陽性,並在各時間點提供了數據。其中,233人符合長新冠的研究定義。兩年後,這些確診患者中有165人(70%)完全康復,但仍有68人未康復。
研究還發現,年齡較大的青少年以及生活在貧困中的青少年康復的可能性較低。此外,女性在兩年後仍符合長新冠定義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這一發現凸顯了針對長新冠患者,尤其是弱勢羣體,進行更多幹預和支持的重要性。(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