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常沙娜贈畫伊麗莎白公主的背後故事
在父親的鼓勵下把一幅臨摹壁畫送給公主
自2024年4月30日至10月27日,“花開敦煌:常沙娜從藝八十年藝術與設計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向公衆開放。筆者在暑期前往參觀時,在“生平介紹”的“1947年”部分注意到有“爲英國公主伊麗莎白婚禮贈送壁畫‘吐蕃女王及其隨從’一幅祝賀。”邊上注爲“1947年大公報報道”,但是這張剪報的內容不全,也沒有顯示具體的日期。經查,該報道刊登於《大公報(上海版)》1947年11月6日第五版,標題爲《贈送英公主婚禮常沙娜臨壁畫一幅》。
雖然送給英國伊麗莎白公主大婚有三件禮物,但標題顯示的還是“常沙娜臨壁畫一幅”。這幅臨摹的壁畫名爲《土番女王及其隨從》,而不是“生平介紹”中提到的“吐蕃女王及其隨從”。不過,“土番”與“吐蕃”類似,都是當時對藏族及所在區域的稱謂。
而早在1947年11月2日《南京晚報》(又見於次日的《經世日報》)的頭版,就已經刊登了名爲“十六歲小姑娘常沙娜慶賀伊麗莎白婚禮,寄贈敦煌千佛洞臨摹壁畫”的新聞,其中介紹常沙娜“最近自敦煌千佛洞以其最近臨摹之《土番女王及其隨從》彩色畫一幅,寄贈英國伊麗莎白公主作爲慶賀公主大婚之禮物”,而且讚揚她“自幼生長巴黎,居千佛洞已五載,臨摹壁畫已達二百幅,天才橫溢”。該報道還附上了常沙娜寫給英國伊麗莎白公主的一封親筆信。
信中提到,“當這個世界正在戰爭中甦醒過來而又很快地籠罩着陰暗的幻影的時際,我想公主的大婚實在是我們這個年齡孩子在世界上所聽到最可慶的喜事,很久在我小小的心上便想送一禮物表示微薄的意思,可是我不敢說出來,又不知道能不能這樣做”。
常沙娜還在信中說:“我很快地得到父親的同意,纔敢拿一幅我最近臨摹千佛洞的壁畫《土番女王及其隨從》來送你,這是一千多年前中國唐人所畫的壁畫(原畫在千佛洞第c302窟東壁),也許當時東方女王的風俗習慣可以引起公主的興趣吧!”
從這封信的內容來看,常沙娜早就在報紙上看到了英國王儲伊麗莎白公主大婚的消息,而在父親的鼓勵下,她纔要把她的一幅新近從千佛洞第c302窟(即現159窟)東壁臨摹的壁畫《土番女王及其隨從》送給公主。也許畫中東方女王的風俗習慣可以引起這位未來英國女王的興趣,最後她還要求公主回贈一張簽名的大婚相片。
雖然只有17歲文筆已經相當優美
在自傳《黃沙與藍天:常沙娜人生回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初版)中,常沙娜回憶了最初在敦煌臨摹壁畫的情景:
後來有幾個洞子我是跟着烏密風、周紹淼去的,在159窟,中唐的文殊、普賢兩個菩薩特別完整,他們兩口子一人畫一個,我也跟在後面畫,大家都說我這個小孩畫得也很不錯,聽到誇獎我就畫得更來勁了。畫的過程中,我獲得了有關畫內容的不少知識,對臨摹方法也有了不少體會。
1948年9月,常沙娜赴美,就讀於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美術學校。臨行前,她寫下了《我愛千佛洞:敦煌生活回憶》(刊於《新中國畫報》1948年第12期的本文與上述常沙娜給伊麗莎白公主的信,均未見於2011年山東美術社版《常沙娜文集》),回顧了自己在敦煌五年的生活:五年了!我在那裡工作生活,這是我幼小時從法國回中國後最恬靜的一段寶貴的回憶。我從開始唐宋時的線描,一直到六朝的粗筆刷色;從爸爸媽咪和其他所中的先生小姐們的指導;從破垣殘壁中那些無名圖聖的啓示;我如今是沉醉在遠古的六朝藝術製作之中。他們那種無邪的真率的筆觸,最使我感動而仿效。我愛唐圖琉璃的線描,但我更愛魏隋粗野古樸中的筆觸,有力的金剛夜叉的形狀,以及早期的飛天觀音,那種樸質無華的線條與色彩,大幅構圖的節奏,使我醉心,使我忘記了一切。
由此可見,常沙娜雖然只有17歲的小小年紀,文筆已經相當優美。這是她關於敦煌生活的最早記憶。在本文的最後,她還充滿深情地提到:
如今我遠離了千佛洞,在十幾天後就要走到陌生的國家去,我是如何悵惘地來追憶那些千佛洞的情景!希望不久之後我仍舊要回到那邊去找尋我離別時偷偷在神龕積沙上印着的橡皮鞋的印蹤——我在別離時留戀地所做着的暗號!
果然,到1950年12月,常沙娜毅然中斷在美國未完成的學業,提前回國。
常沙娜在《黃沙與藍天:常沙娜人生回憶》中還提到:“再看到自己十幾歲時的臨摹作品,我依然會怦然心動:少年純真的激情融入藝術殿堂神聖的氛圍,會迸發出多麼燦爛的火花!”
筆者認爲,這幅贈給英國伊麗莎白公主的《土番女王及其隨從》,顯然是這些“燦爛的火花”中相當璀璨的一朵。
作者/葉新葉嘉駿
供圖/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