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周新制實施暑修機會增 清大:擬放寬提早畢業標準

清華大學今年113學年度9月起將實施16周的學期新制。(本報資料照)

清華大學今年113學年度9月起將實施16周的學期新制,清大教務長巫勇賢指出,縮短學期主要目的是盼培養同學自主學習能力,跟進國外學習態度和教法,因暑假變長,學生可多修暑修課,學校也研擬配套,可能朝向修改學則方式,放寬提早畢業標準,鼓勵同學靈活運用時間。

國立臺灣大學系統系統內3校臺大、臺師大、臺科大,從111學年起便和國際接軌,將學期週數改爲16周。近年不少大學推動學期縮短成16周,主要是方便本國籍學生出國、實習,也讓在臺灣的外籍生能返鄉過聖誕節,並於臺灣農曆春節後返臺上課。

此前,清大已試行3年的16+2周的彈性學期,外加2周課程讓老師彈性決定指定講義或網站,讓同學採線上或自主模式學習,上學期也有52%的課程已縮減爲16周。且由教學研究中心進行5個學期的學習研究調查,發現學期縮短不影響學生學習成效。

縮短學期週數的目的有許多面向,清大教務長巫勇賢指出,外界常誤以爲學校把週數調整成16周,就是國際接軌,但這並非原意,接軌是希望跟進國外的學習態度和教學教法,他常跟師生舉例,包括英國、香港和美國,都是在不超過16周的情況下完成課程。

「現在的課堂內容可能都會被時代淘汰,」巫勇賢說,過去傳統教學方式,讓同學習慣要每章節逐個例題教,但即使課本內容教完,也趕不上時代變遷,臺灣人上班、學習時間都很長,但科技已進步,應跳脫傳統思維,加入新的學習方式,不用再拘泥在課本上,培養同學與時俱進、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態度。

巫勇賢也提到,現行有些課程,老師怕同學不懂或忘記,把很淺較基本的部分拉得很長或重複教,這些課程都可以再精煉,而縮減週數也能讓學生假期有更豐富、完整的規畫,包括到海外交換、實習等。

因暑假時間變長,學生可多修暑修課,巫勇賢說,學校同時也正研擬配套,放寬提早畢業的標準,例如,以往要3年畢業有成績優異標準,但未來可能朝向調整學則的方式放寬,只要修完學分就可提早畢業等,不一定要設很高的門檻,鼓勵同學靈活運用時間。

清大也透過說明會等場合,與教師、學生和行政端3方多次溝通縮減週數的情形,同學們主要擔心,若課程未調整,等於原本課程加快濃縮,學習吸收怕會不如預期。

巫勇賢說,針對同學疑慮,學校也準備懶人包,讓老師知道如何調整,例如基本、重複的部分或練習題等,讓同學利用自主學習時間來做,把課堂時間花在最精華的內容,能達到同樣效果。

巫勇賢也強調,同學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效果絕不能打折,事前透過多個學期研究、討論,接下來也會把關課程品質,密切與教研中心合作,掌握同學學習的狀況,除量化指標,還有質性意見反應等,都會持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