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support/何培鈞:因爲文化,我願意當管家

圖、文/17support 社會企業一起幫前陣子,17support因工作關係應邀南下南投,在竹山鎮上與山上共待了整整72小時,我們看見這座城鎮最美的文化,聽見竹山老街最勇敢的故事,和這裡的建築、空氣、居民一起學會欣賞歲月的痕跡(相關文章可見:「先盤點社區需求,再不斷實驗與創造」、小鎮生活 重拾舊時光陰),更重要的是,在這裡,我們發現了一位年輕人,他始終與自己的夢想站在一起,更讓夢想從民宿出走,延伸到整個鄉鎮

聽過「天空院子」嗎?它被譽爲是臺灣最美的民宿,就連音樂家Matthew Lien於2006年入圍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也是以此爲靈感,創作了同名專輯。很難想像10年前這棟百年建築曾是一座遭受世人遺忘的殘破廢墟,當時才19歲的何培鈞看到第一眼的瞬間,深深爲其吸引,和別人不同的是,他覺得廢墟很美,「因爲歲月讓它變得動人、耀眼」,同時他也開始做夢,希望上山找回文化的美夢。10年過去了,何培鈞真的用文化與創意成功地將竹山推銷出去,這裡也漸漸成爲新興觀光景點!這次,17support與天空的院子╳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在竹山見面了,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眼中的竹山文化(訪談內文以“17s”代表17support,“何”代表何培鈞):

17s:你對竹山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地方人文風情如何?

何:當時的山下冷清,第一個直覺是,這個地方不知道到底犯了什麼錯,要受這樣的懲罰;山上其實更安靜,人口少,連客運巴士都不上山。但我認爲竹山最美的風景也是人,人和人交會時的那種氛圍;在巷子裡吃個羊肉湯老闆都能和你聊幾句;走在路上眼神碰上了,也是微笑的多,很難得!

17s:什麼動機讓你塑造「天空的院子」成爲民宿?

何:這棟在山上的廢墟充滿歲月痕跡,而“文化”就是由時間累積而來,我想保留它。再來,我開始思考,該用怎樣的媒介來保存,想過上百種方法後,「民宿」是最好的選擇,因爲這是讓別人認識它最好的媒介了。喝一杯咖啡1小時、吃一頓飯2小時,都不及你住在這裡1天,整整一天時間足以讓人與它融合,學會與房子、文化一起呼吸。因爲文化,我心甘情願當管家。▲圖說:竹山鎮上少數製作手工棉被老店,老闆夫妻每天都認真地爲客人打造手感棉被17s:爲了找回文化,付出10年,辛苦在哪?又爲何如此堅持?

何:10年來,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給很多建議,可是整個過程的發酵纔是我真正重視的事。辛苦嗎?一點也不,我反而覺得這個社會對我很好,因爲我看見很多人比我還要認真,認真生活、認真傳承、認真在鄉鎮裡生存着,所以必須更堅持自己的信念

17s:當天空的院子(簡稱天空)營運趨向穩定後,又是什麼原因成立了「小鎮文創」?

何:我用盡各種方法、花了八年時間,總算將天空的鉅額貸款給還清,山上的問題解決了,那山下呢?由於消費精緻化關係,竹山只是觀光者過路地,每年觀光客一直再增加,這裡的在地青年卻一直在減少,這是一件很弔詭的事,而這也是爲什麼兩年前我們決定在鎮上成立「小鎮文創」的原因,從老屋經驗出發,再延伸到整個鄉鎮。

17s:就你個人認爲小鎮文創是什麼?價值何在?它在做什麼?

何:小鎮延續「天空」的價值,持續在做文化保存這件事,我們在解決問題,相信只要把文化、社區、和媒介處理好,商機自然而然也就跟着出現。我認爲小鎮什麼都不是,要創新就不能被框架設限、被制度綁架,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是在實驗,實驗人事物,然後再不斷修正。一開始,小鎮花一年時間認識竹山,接下來試着經營它,我們舉辦青年專長換宿、光點論壇、發展一日生活訪、紀錄片拍攝…等,通通都在這個純樸鄉鎮裡發生了,今年更創下10萬觀光人潮的紀錄!▲圖說:天空的院子一隅17s:小鎮文創下一階段的未來計劃是?

何:旅宿一向是小鎮的專長,我們計劃把更多民宿以IKEA式行銷旅客們;民宿內所有用的、吃的、看的、裝飾的…都是竹山在地生產而來,不管是柔軟的棉被還是漂亮的燈座,小鎮通通可以幫你預定送到府。朝向越在地化發展,利用竹山獨有的環境在地生產,然後再販售到外頭;另外,我們也將創辦小鎮學堂,把各社區營造個案透過教育課程成爲社區永續的方案;再者,規劃類似FLYING V的網路平臺,秉持在地募資、在地預購、在地審查的概念,給想返鄉的竹山人在此提案,讓他們有一條回家的路,也讓竹山擁有青年的活力。

17s:想對竹山說的話。

何:竹山好像有變又沒變,但其實在這裡的每個人已經一起在參與這場安靜的改革,只是大家知不知道而已。▲圖說:天空的院子與雲海(圖片來源)何培鈞強調,他並不是鼓勵大家要有夢想,最重要的是,要能不害怕失敗並有最壞時的準備,當你把公司、工作當作是解決社會的一個媒介時,那麼你已經擁有社會企業的態度了。一個南投水裡的孩子用自己豪放不羈的創意將竹山做大,現在,他仍持續作夢,因爲小鎮的天空永遠沒有極限!本文由17support 社會企業一起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