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林師長中槍,科長飛身相救引爲至交,爲何卻成了二野名將?

1938年3月2日,八路軍第115師師長及隨員,在通過晉綏軍防區時遭到誤擊,穿着日本黃呢軍大衣的師長中槍落馬,現場頓時亂作一團!當時沒有人知道是否遭遇了日軍伏擊,危急時刻,師部一名科長飛身下馬,抱起師長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如此奮不顧身的舉動,對於林師長而言,簡直就是救命之恩!

(115師師長)

八路軍第115師由紅一方面軍改編而來,初建之時,除如雷貫耳的師旅團各級軍政主官外,師部機關主要幹部名單是:

政訓處主任 :羅榮桓(開國元帥)

政訓處副主任:蕭華(開國上將)

師部參謀長:周昆(1938年失蹤)

宣傳部部長:肖向榮(開國中將)

供給部部長:曠任農(開國中將)

衛生部部長:葉青山(開國少將)

民運部部部長:潘振武(開國少將)

作戰科科長:王秉璋(開國中將)

偵察科科長:蘇靜 (開國中將)

管理科科長:石新安(開國少將)

這份名單絕對堪稱是將星閃爍,畢竟是由中央紅軍改編而來,哪一名幹部都不可小覷,而那位飛身搶救師長的,正是作戰科長王秉璋,截至1938年爲止,王科長已經是跟隨林師長六年多的老部下。

王秉璋本來就深受師長器重,再加上飛身相救之舉,素來孤傲不羣的“101”,從此以後,還把王秉璋看作爲數不多的朋友之一,奇怪的是,作爲老部下和老朋友,王秉璋卻未能出現在四野將領的名錄上!

(115師主要首長)

一、王秉璋隨115師主力挺進山東

時年24歲的115師作戰科長王秉璋,河南安陽人,1929年考入馮玉祥辦起來的西北軍“無線電學校”,接受過較爲正規的軍事和通訊培訓,屬於軍事專業人才。

中原大戰馮閻聯軍慘敗後,西北軍餘部被南京政府收編,後改編爲孫連仲擔任總指揮的第二十六路軍,無線電學校則改編爲路軍總指揮部的通訊營,王秉璋調任第74旅旅長季振同的傳令兵。

第二十六路軍其後調往江西,被迫與紅軍作戰,軍心始終不穩,終於在孫連仲離隊前往上海之際,於1931年底舉行了著名的“寧都起義”,整個路軍17000餘人集體加入紅軍,改編爲紅五軍團。

因在起義過程中表現出色,1932年初,王秉璋被軍團長董振堂,提拔爲軍團部通訊隊長。憑藉優秀的軍事素養,王秉璋得以迅速成長,年底調任紅一軍團紅1師師部作戰參謀,首度成爲“101”的部下。

(二野第17軍軍長)

王秉璋期間歷任教導營副營長、補充團團長、軍團司令部軍事教育科長等職,長征前夕,已經升任紅一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成爲林軍團長的核心軍事幕僚,經常隨扈左右。

抗戰爆發後,王秉璋出任八路軍115師師部的作戰科長,自然是順理成章。1938年3月8日,由於周昆攜款失蹤,王秉璋又被總部任命爲師部參謀處長,實際代行參謀長的職權,注意僅僅是救師長一週之後!

林師長重傷離隊後,第115師主力在陳光、羅榮桓的率領下挺進山東,王秉璋在115師的地位日高,位列當時“魯西軍政委員會”的七名委員之一,排名僅在代師長陳光和政委羅榮桓之後,

1940年王秉璋晉升魯西軍區司令員兼343旅(教導第3旅)副旅長,應該說,升職速度非常之快,足見能力非凡。

(左爲周昆)

長期的軍事生涯加上頭腦靈活,讓王秉璋很快從參謀人員成長爲優秀的指揮員,在教3旅代旅長任上,首創“交通壕近迫作業攻堅戰術”,用以攻擊日僞的碉堡防禦,後來也成爲解放戰爭中我軍攻堅作戰的法寶。

王秉璋曾率部運用壕溝作業戰術,以100餘人的輕微傷亡,拔除日僞據點130餘處殲敵數千,徹底扭轉了湖西地區的軍事被動局面,輝煌戰果名動全軍,解放後毛主席親口稱讚王秉璋:“你在魯西南那段搞得不錯嘛!

能打會琢磨,代旅長很快就晉升旅長,1942年12月,教導第4旅同湖西軍分區合併劃歸冀魯豫軍區建制,組成冀魯豫軍區第6軍分區,王秉璋出任分區司令員兼教4旅旅長,正式步入我軍高級指揮員行列,

二、王秉璋未能隨老首長去東北

抗戰勝利時,王秉璋已經擔任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期間林師長奉命出關,爲了帶上“老部下老朋友”王秉璋,據說硬是在途中等了整整三天!可惜冀魯豫形勢變化太快,王秉璋最終還是未能隨行。

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投降之前,冀魯豫軍區已與129師系統的冀南軍區合併,成立了冀魯豫分局和新的冀魯豫軍區,在序列上劃歸“劉鄧”首長領導的晉冀魯豫中央局和大軍區,而不再隸屬羅榮桓領導的山東軍區。

當時哪哪都缺幹部,時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宋任窮,又並非以軍事見長,“劉鄧”首長不放人是可以理解的。就這樣,王秉璋遺憾地未能隨老首長進軍東北,而是繼續留在了冀魯豫,再不久晉升爲軍區司令員。

(王秉璋和張震將軍)

1947年8月,爲加強中原地區的野戰力量“逐鹿中原”,冀魯豫軍區奉命以三個獨立旅合併升格,組建了“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1縱隊”,初建時全縱11000餘人,縱隊司令員王秉璋、政委張霖之。

這就是後來著名的“中野11縱”和主席電報中經常提到的“王張縱隊”,由於劉鄧主力已挺進大別山,因此王秉璋縱隊的主要任務,是配合華野主力,在魯西南地區堅持作戰,長時間隸屬於粟裕指揮的華野西兵團。

王秉璋不僅率部參加了豫東戰役,甚至在淮海戰役初期,所部仍配屬華野作戰,十一縱因此成爲解放戰爭時期,作戰序列非常特殊的一個縱隊,我們看到的華野戰史,也經常會提到十一縱。

淮海戰役後期十一縱歸建,1949年初中原野戰軍改編爲二野,部隊番號改爲第二野戰軍第17軍,王秉璋任軍長。

(晚年的王秉璋將軍)

115師出身的王秉璋,如此便陰差陽錯成爲了二野名將,不過東北野戰軍的首長們,顯然沒有忘記這位老戰友。轉折始自1949年8月,原東野參謀長、時任四野第十四兵團司令員劉亞樓,突然被任命爲首任空軍司令員。

當時任命的空軍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蕭華,當然也是四野名將,唯獨空軍首任參謀長,卻任命了來自二野的軍長王秉璋,其中的原因,恐怕少不了四野首長的力薦,王秉璋也算終於回到了“孃家”。

王秉璋參謀長的組織和工作能力很強,成爲劉司令員不可或缺的助手,比如1953年春,劉亞樓親自寫信給遠在蘇聯談判的王秉璋:“請你能主動提出提早回國,最重要的是家裡沒有你在,實在抓不開”!

(右一爲王秉璋將軍)

三、王秉璋曾被譽爲“導彈將軍”

抗美援朝期間,王秉璋多次前往丹東,靠前指揮人民空軍的作戰,並取得了驕人的戰績,從1951年9月到12月,短短三個月時間裡,志願軍空軍就擊落70架敵機,堪稱一鳴驚人,有力支援了陸軍的作戰。

1953年,王秉璋升任空軍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兩年後被授予中將軍銜。60年代初期,爲了發展新中國的導彈事業,劉亞樓、王秉璋又兼任了新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副院長。

這所第五研究院,正是我軍導彈研發的核心單位,兼任院長的劉亞樓因爲工作繁巨,在會議上特別說明:“我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空軍,王秉璋同志的主要精力放在五院,我不在時由他拿總”。

在王秉璋的主持和努力下,1960年11月5日,“東風1號”(原代號1059)導彈試射一舉成功,這也是我國“東風系列導彈”的首型,其軍事和政治的雙重意義,堪稱巨大!

(劉亞樓上將)

王秉璋在任期間,東風系列已經發展到5型,當今天我們的東風31AG導彈,準確發射到太平洋預定區域,成爲鎮國重器之時,絕不能忘記“導彈將軍”王秉璋的歷史貢獻。

遺憾的是,由於王秉璋跟"101"特殊的關係,那麼1971年之後的命運註定要多舛了,“九一三”以後,王秉璋被停職並接受審查。坊間傳聞,在溫都爾汗摔落的飛機上,還發現有導彈相關的機密資料。

王秉璋旋被捕入獄十年之久,直到1981年才獲釋,1982年3月經軍委批准退出現役,2005年9月25日,王秉璋將軍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1歲,十二年後的2017年5月31日,將軍遺體告別儀式在301醫院舉行。

軍史上也對王秉璋將軍功績,給出了客觀並且很高的評價:“王秉璋將軍一生攻克了兩大難題:一是總結出著名的交通壕攻擊戰術,解決了人民軍隊的攻堅戰術難題;二是領導新中國導彈事業在最困難的時刻攻堅克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王秉璋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