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被韓國人吹了400年的笑話...

01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五月初七日的黎明時分,在朝鮮半島西南端的玉浦港(在今韓國全羅南道木浦市)海面上,正停泊着數十條日本戰船。

由於日軍發動侵朝戰爭以來屢屢獲勝,更是於五天前輕鬆攻佔朝鮮京城——漢城,因此他們對朝鮮的軍事力量毫無警惕之心。

突然,從遠處的海面上駛來一大羣“烏龜”。

日本兵從未見過這種奇怪的東西,紛紛駐足觀望。

當那羣“烏龜”駛近的時候,日本人才驚訝地發現,這根本不是“烏龜”,而是一羣造型奇特的朝鮮戰船,他們趕緊拉響警報,起錨划槳,前去迎擊這羣“烏龜”。

按日本海軍當時的慣用戰術,日軍士兵首先在主力艦——安宅船上居高臨下發射火槍。

誰知道,這種“烏龜戰船”船體鋪滿鐵甲,火槍射擊毫無作用。

接着,日軍戰船又靠上“烏龜戰船”,企圖實行慣用的“跳幫”戰術(在兩艘船隻接近時,進攻一方跳到對方船隻上進行肉搏),可是他們發現“烏龜戰船”船頂上全是尖刺,日本步兵根本無法登船。

這下日本人慌了,這時“烏龜戰船”開始從船頭的“龍頭”中射出炮彈,又從側舷的射擊孔裡不斷射出火銃和火箭,打得日本戰船狼狽不堪。

最後,“烏龜戰船”開始加速,用包鐵的船頭猛烈撞擊日本戰船。

這場海戰,日本海軍二十六艘戰船被擊沉,五百多名日軍被擊斃,可謂慘敗。

而朝鮮方面的損失則幾乎爲零——僅有一人輕傷。

這就是韓國人最驕傲的海上戰神——李舜臣和他的“龜船”的初次登場之戰。

在這之後,李舜臣和他的“龜船”就像開了掛一樣,在朝鮮半島的海域不斷吊打日本海軍,打得日本人心驚膽戰,看到“龜船”就抱頭鼠竄。

“龜船”也成了韓國人的護國神器,以至於今天的韓國海軍帽徽上還有龜船的圖樣。

02

難道龜船就真的無敵了麼?

說到這,就要說說龜船——這個韓國人的驕傲,它在同時代世界海軍發展潮流中的真實地位了。

首先說說龜船的動力問題。

龜船和它的原型——板屋船一樣,都屬於典型的槳帆船。

什麼叫“槳帆船”呢?

就是船帆和船槳兩種動力並用的船隻。

這種船在人類古代航海史上曾經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許多歷史上著名的海戰——如古埃及打敗“海上民族”的尼羅河口之戰、希臘與波斯的薩拉米斯海戰、羅馬與埃及的阿克興海戰等等,雙方的主力戰船都是槳帆船。

爲什麼到了15世紀以後,槳帆船逐漸退出了歐洲航海工具的主流地位,讓位給了純粹的帆船呢?

03

因爲槳帆船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幾個缺點。

第一,槳帆船一般來說船帆都只是輔助動力,主要動力是靠船槳,因此船上必然需要大量的划槳手。

古希臘古羅馬的槳帆船上,通常最少都有40-50名划槳手,大型船隻甚至需要200-300名划槳手。

如此多的划槳手嚴重擠佔了船隻的空間,使得船隻能夠裝載的作戰人員數量和武器裝備數量受到很大限制,影響了作戰的效能;

第二,槳帆船對於划槳手的素質要求很高,划槳手通常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根據命令實現不同節奏下的整齊划槳,而一旦作戰中划槳手大量傷亡,這條船幾乎就成了廢船。

第三,由於划槳手的體力有限,衆多的划槳手又要消耗大量的飲水和食物,使得船隻無法做太長距離的航行,一般只能沿着海岸線或者在島嶼密佈的地區活動。

正是因爲槳帆船有着太多無法克服的缺點,於是歐洲人在船帆技術有了突破之後,就果斷放棄了槳帆船,而改用純粹的帆船來作爲主要的航海工具。

到了16世紀,只在風平浪靜的地中海地區還存在着部分槳帆船了。

而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上,到處航行的都是“卡拉克”及其改進型的帆船。

04

既然槳帆船缺點這麼多,爲什麼龜船還要使用槳帆船的形制呢?

這是由東亞地區的船帆技術和海戰方式決定的。

東亞地區在船帆技術方面,到15世紀已經開始落後於歐洲。

一直到16世紀,東亞地區的船帆一直是落後的直帆,沒有三角帆,也沒有斜桁。

直帆對逆風、側風的利用比較有限,一旦遇到風向不利的情況,帆船就基本上失去了動力。

爲了避免出現船開不動的尷尬場面發生,東亞地區海軍都大量使用槳帆船,以船槳來保持船隻的動力輸出,而船帆則只作爲輔助動力存在。

至於咱們上面說的槳帆船的弱點,在東亞海域反而不是問題。

因爲東亞地區的海軍不像歐洲海軍需要遠渡重洋征服殖民地和進行海上作戰,他們的職責更多是打擊騷擾海岸線的海盜,因此其主要活動範圍都是在離海岸線不遠的地方。

包括萬曆朝鮮戰爭期間中朝水師與日本海軍的作戰,也都是在離海岸線很近的地方進行的。

也正因爲如此,東亞地區的海軍作戰方式也和歐洲海軍有着明顯不同。

在人類幾千年的海戰史上,接舷和撞擊一直是海戰的主流方式,而遠射武器(如弩炮、弓箭、投石機等)只是作爲輔助手段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以船槳爲主要動力的戰船反而更加適合,因爲划槳可以無視風向,且在短時間內能取得比純帆船內快得多的速度,從而獲得撞擊敵艦所需要的巨大動能。

05

但是,進入15世紀以後,隨着火器技術的進步,歐洲的海戰方式逐漸開始發生了變化。

自金屬管形火器在14世紀上半葉傳入歐洲之後,歐洲人就不斷對其進行改進和發展。

到15世紀前期,歐洲已經發明出了長身管的火炮——蛇炮,這種火炮炮身細長,口徑不大但射程較遠,精度較高,且方便裝填。

一問世,很快就取代了原有的短管火炮的主流地位,尤其在帶輪子的炮架發明之後,更是被搬上了船,變成了一種厲害的艦炮。

此後,歐洲海軍在海戰中對火炮越來越倚重,靠火炮轟擊敵艦逐漸成爲重要的作戰手段。

爲了儘可能地加強火力,歐洲人動起了船舷的腦筋。

原本,卡拉克帆船的火炮主要是安放在艏樓和艉樓中,目的是避免火炮被海浪侵蝕。

但是,到了15世紀末,歐洲人發明出了活動的炮門,船隻航行時關閉炮門,則海水不會進入船艙,作戰時打開炮門,就可以露出炮口射擊。

這樣一來,原本沒有火炮的船舷也開始安裝上了火炮。

1511年,英國人建造了歷史上第一艘裝有側舷火炮的卡拉克戰艦——“瑪麗羅斯號”,該艦因爲利用了側舷裝備火炮,因而火炮裝備量暴增。

以往的卡拉克帆船,火炮裝備量一般在20-30門,“瑪麗羅斯號”則達到了60多門。

雖然這些火炮大部分都是輕型火炮,但如此之多的火炮,已經足以改變海戰的作戰方式。

1563年,瑞典人建造出了第一艘改進型的卡拉克戰艦——“戰神號”,這艘新式的戰艦降低了艏樓和艉樓的高度,同時加長並收窄了船身,使船隻的穩定性和載炮量大大增加。

由於船型的改進,“戰神號”的載炮量達到了恐怖的107門!

在作戰時,這種新型戰艦主要以側舷的雙層甲板火炮轟擊對手,完全改變了海戰的方式。

1571年,以西班牙爲首的歐洲聯合艦隊在地中海勒班多海域同正處於鼎盛時期的奧斯曼帝國艦隊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海戰。

在這場海戰中,奧斯曼海軍依然主要依靠傳統的撞擊和接舷戰模式,雖然奧斯曼步兵悍不畏死,肉搏戰能力非常彪悍,但在歐洲聯合艦隊的猛烈炮火轟擊下,奧斯曼艦隊司令被炮彈擊斃,導致全軍崩潰。

這場海戰最終以歐洲聯合艦隊的大勝而告終。

1588年,英國與西班牙又爆發了英西大海戰。

英國以34艘新型的“蓋倫”戰艦對抗西班牙的130多艘傳統卡拉克戰艦,雖然數量處於絕對劣勢,但英國人全艦隊9000多人,沒有一個專門負責肉搏的步兵,騰出來的空間全部裝上了火炮,34艘戰艦裝備了總共1400門火炮。

而西班牙人依然迷信其強悍的步兵,27000人的艦隊一半人都是步兵,結果130多艘戰艦才裝備了1100門火炮。

最終英國艦隊以少勝多,靠着火炮的優勢贏下了這場國運之戰,爲日後主宰海洋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06

然而當火炮已經登上戰場主舞臺的時候,東亞海軍依然還在以陳舊的接舷戰和撞擊爲主要戰術。

就拿中國來說,作爲當時明朝水師最大戰艦的大號福船,裝備的主力火炮僅有大發熕1門,發射的炮彈“每個約重四斤”,換算下來大約是5磅重,其餘的火炮(如果能稱得上火炮的話)爲大號佛郎機6門(發射1磅炮彈),碗口銃(一種非常原始的火炮)3門——一共10門火炮。另加只有十幾斤重的所謂“迅雷炮”20門、屬於火槍的“魯密銃”10支。

此外還有大量的諸如噴筒、火箭、火磚之類的極爲原始的燃燒類火器。

至於什麼“火龍出水”之類的玩意兒,實戰效果基本沒有,只能算個“概念武器”。

那朝鮮水師的火器裝備水平呢?

也沒強到哪裡去。

以李舜臣的龜船來說,一般是船頭裝備2門“重炮”,兩舷裝備20門輕型火炮。

說是“重炮”,其實也就明朝的大號佛郎機的水平,最大射程也就500多米。

其他的輕型火炮,基本都是射程一兩百米的玩意兒,還不如日本的火槍射程遠,所以頂上不加個“龜殼”是真的容易被日本的火槍血虐。

朝鮮水師還有一種“神機箭”,也就是發射火箭的火炮。

這玩意看過電影《鳴樑海戰》的人應該都有印象,就是把一個火箭放到炮筒裡發射出去,打中敵艦後,火箭會發生爆炸,引起敵艦燃燒。

看上去好像挺牛,但其實最大的射程也才四五百米,一般的射程只有二三百米,而且沒有任何瞄準裝置,在雙方都快速移動且海面波濤起伏、風力很大的情況下能不能射中對方只能拼人品......

07

儘管中國和朝鮮水師的火力都這麼弱雞,但和日本海軍比起來,那還算是比較強的,日本海軍的火力那才真是慘到家了。

日本在16世紀開始引入葡萄牙式火繩槍(即所謂種子島鐵炮)之後,火槍技術和戰術迅速發展,到16世紀末攻打朝鮮時,日本的火槍部隊水平已經成爲東亞最強了。

但專心攀火槍科技樹的同時,日本的火炮技術卻一直費拉不堪。

由於日本的鐵產量有限,而鑄造一門火炮所消耗的鐵百倍甚至千倍於火槍,在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日本人選擇了重點發展比較廉價的火槍。

當時日本的火炮大體上可以分爲三類——“國崩炮”、“大筒”以及“焙烙火矢”。

所謂“國崩炮”,其實就是明朝所使用的“佛郎機炮”。

這種炮原型是歐洲15世紀中期的輕型野戰炮,採用後膛裝填,一門炮配十個事先裝填好的彈倉,發射完一個立刻裝填上下一個,這樣射速要比前膛炮快很多。

儘管這種炮本質上在歐洲已經是一種落後的火炮,但“國崩炮”依然是日本當時能鑄造的最強火炮,不過因爲成本實在太高,所以鑄造量非常有限。

頂級的日本大名最多也就能鑄造個三五門作爲“鎮國神器”,輕易捨不得拿出來用,因此也根本不可能裝備在戰船上。

“大筒”,實際上是一種放大版的火繩槍,裝藥量和發射的彈丸都比普通火繩槍大幾倍,射程也比火繩槍更遠,在戰場上有點類似今天的單兵火箭筒或者槍榴彈的作用。

但這玩意兒本質上還是火繩槍,不是真正的火炮,打人打馬還可以,用來打城牆打戰船就是白給。

只是因爲日本實在太缺火炮了,才用這玩意兒來彌補一下,算是聊勝於無。

而“焙烙火矢”,其實就類似朝鮮的“神機箭”,但咱們上面說了,這玩意兒能不能打中全靠拼人品,實戰效果太差。

因此,日本海軍在火炮方面幾乎沒有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火炮。日本海軍當時的主力戰艦——“安宅船”,也是照着多裝步兵、火槍射擊配合接舷戰的設計思路來建的。

“安宅船”船型比較高大,指揮官位於全船最高處的指揮塔裡面,下面是一層層封閉的艙室,可以裝載大量用於接舷戰的步兵。

海戰時,“安宅船”先利用高度上的優勢,由火槍手在高處用火槍射擊敵船,壓制敵船火力,同時划槳手全力划槳靠上敵船,艙門打開甩出鐵抓手抓住敵船,然後大批步兵跳上敵船進行肉搏戰。

大型的“安宅船”能裝載200-300名步兵,而朝鮮的大型“板屋船”一般只有70-80名步兵,肉搏技能又不如日本人,因此每次只要一接舷就會被打得一敗塗地。

李舜臣的龜船就是靠着“烏龜殼”的保護,才能掐住日本人的“死穴”,吊打日本人。

08

萬曆朝鮮戰爭之後又過了二十多年,有一種“神器”開始被引入中國,成爲明軍抵禦後金鐵騎的法寶,這就是“紅夷大炮”。

這種火炮的原型就是當時英國海軍所使用的12磅長身管艦炮,在當時的歐洲,只屬於一種普通的中型火炮,但是到了東亞大地上就成了無堅不摧的“神器”,打得後金鐵騎心驚膽戰,打得努爾哈赤含恨而終。

後來皇太極也開始仿製這種火炮,打造出了東亞最強的炮兵部隊,轟開了明朝的一座座堅城,爲清朝最終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試想一下,如果李舜臣的龜船遇到裝備有這種艦炮的日本戰船,捱上一炮,那場面……

龜船之所以能這麼“橫”,歸根到底還是因爲當時的日本海軍實在太菜了,甚至不能稱之爲“海軍”,本質上不過是比較大規模的海盜團伙而已。

但話又說回來,當時的整個東亞海上力量都已經遠遠落後於歐洲了,龜船這種水平的戰艦,已經可以算是個“幼兒園小霸王”了,再高水平的戰艦,不但朝鮮造不出來,中國也一樣造不出來,因爲在“紅毛夷”(荷蘭人)的“夾板鉅艦”到達遠東海域之前,東亞各國打死也想出來世界上還會有這種厲害的戰船……

參考文獻:《中國古代航海史》、《海上力量——世界海軍史》、《帆船史》、《圖說中國火器史》、《世界火器史》、《明史》、《籌海圖編》、《兵錄》、《壬辰之役史料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