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汽車出口同比增長超40% 成績背後存警惕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2月21日報道  節後開工第二天,比亞迪就以7.98萬元的秦PLUS榮耀版和驅逐艦05(參數丨圖片)榮耀版的上市打響了2024年價格戰的第一槍。隨後,五菱、別克、哪吒、吉利、長安相繼發佈降價和補貼政策加入戰鬥。

2023年是中國車企無限內卷的一年,2024年慘烈程度可能更嚴重。面對國內競爭格局加劇,出口海外成爲衆多車企尋求利潤的新方向。

根據中汽協數據,2023年汽車整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首次躍居全球第一,出口對汽車總銷量增長的貢獻率也達到了55.7%。

其中,傳統燃料汽車出口370.7萬輛,同比增長52.4%;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新能源車型中,純電動汽車出口110.2萬輛,同比增長80.9%;插混汽車出口10.1萬輛,同比增長47.8%。

一些列歷史新高的數據表明中國汽車品牌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在不斷增強,除了銷量的提升,單車價格也在不斷攀高。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的平均價格爲1.6萬美元。2022年增長到了1.8萬美元。2023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的單價進一步增加,達到了2萬美元。

就在前幾日,中汽協公佈了2024年1月汽車出口數據,今年1月汽車出口同比增長超過40%,延續快速增長態勢。具體來看,1月份傳統燃料汽車出口34.3萬輛,同比增長57.1%;新能源汽車出口10.1萬輛,同比增長21.7%。

快速增長背後的警惕

我國汽車產品成功出口至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讓“中國品牌”遍佈世界各個角落,出口數量和出口額雙雙第一的成績着實可喜可賀。不過面對更復雜的全球化競爭,亮眼成績的背後也存在着需要國內車企必須警惕的事情。

首先,地緣政治的威脅

中國汽車出口量的快速增加和海外市場的不斷開拓,讓美國對於中國汽車行業愈發警惕。美國財政部爲此發佈了關於電動車補貼的《通脹削減法案》,詳細說明了在美國售賣的電動車如何纔有資格獲得最高7500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

其中,規定從2024年開始,含有由外國敏感實體制造或組裝的任何電池組件的車輛將失去享受《通脹削減法案》提供的稅收抵免的資格。到2025年,該項規定還將擴展至電池製造中所需的鋰、鈷和鎳等關鍵礦物,即車輛不能含有在外國敏感實體提取加工的電池關鍵原材料,否則將無法享受稅收抵免。

很顯然,該法案針對的就是中國電動車企和供應鏈。

幾日前,美國海關以“零部件涉嫌違反對華制裁”爲由,扣押了數千輛大衆集團車輛,包括約1000輛保時捷、數百輛賓利、幾千輛奧迪,大衆也因此被迫緊急替換相關零部件。

除美國市場之外,中國車企出海最先涉足的歐洲市場也有所反應。歐盟宣佈開啓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將比亞迪、上汽集團和吉利汽車作爲目標公司。與此同時,法國也出臺了電動車補貼新規,將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排除在補貼之外。

土耳其先是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40%的額外關稅,隨後又頒佈了電動汽車進口新規則,要求出口商必須在該國擁有至少140家授權服務站,且均勻分佈在土耳其全國,這一要求爲中國車企開拓土耳其市場設置了不小的阻礙。

其次,俄羅斯的蛋糕會不會丟。

2023年我國汽車出口量前十的國家分別是俄羅斯、墨西哥、比利時、澳大利亞、英國、沙特阿拉伯、菲律賓、泰國、阿聯酋和西班牙。其中,我國對俄羅斯的出口量同比增長5倍。

歐美國家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的原因,有90萬輛左右汽車從我國出口到俄羅斯,當外部環境發生改變之後,出口數量會保持增長還是有所下降目前還不能確定。

第3, 服務網絡和財務狀況。

好的產品可以幫助車企打開市場,要想站住腳跟,服務網絡的搭建則至關重要,它是用車體驗的基礎。而要想將服務網絡鋪開,對資金的需求就會更大,這就要求車企擁有良好的財務狀況。

在國內一衆新勢力車企中,目前只有理想纔剛剛開始盈利,其他車企還都處於不斷虧損的狀態,要想同時兼顧國內與海外的雙線作戰,首先資金必須要跟得上。

第4, 勿走摩托出海舊路。

面對如火如荼的出海成績,奇瑞董事長尹同躍曾呼籲,中國車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保持理性和長線主義,短期主義的成功並不代表什麼,單純意義上依靠低價格來搶佔市場,只會給未來企業的長線發展製造困難。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摩托車企業出海東南亞就是前車之鑑,持續瘋狂的價格戰開始影響產品的質量,導致國產摩托車問題不斷,口碑下滑,最終將搶過來的市場又還給了日本品牌。

總結:隨着中國汽車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中國車企在海外市場的表現日益活躍,不僅在銷量上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品牌建設和技術創新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希望中國車企可以一步一個腳印,先是順利“走出去”,接着成功“走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