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文學回鄉‧開卷系列第6場-宇文正:作者與編者 ─那些恨事一二三 演講菁華

宇文正。

現場聽衆不時被生動幽默的演講內容引得開懷鬨笑。

編按 經歷過一日夜的狂風驟雨,北海岸天色猶灰,風浪已漸平靜。同時身兼作家與副刊主編的宇文正,在蘇迪勒颱風襲臺後的隔日,來到位於島嶼北端的金山,與在地鄉親相聚。她從報紙副刊的淵源演變敘起,概述編輯方式與版面美學,更幽默俏皮地分享作者與編者間的微妙互動。現場聽衆或專注聆聽,或不時被逗樂發笑,會後並有年輕讀者抱着新詩習作請副刊主編指點一二。狂暴的風災後,文學的溫潤平撫了衆人身心。

大家好,今天的題目是「作者與編者,那些恨事一二三」,因爲我是一名作者,同時也是編輯。我曾做過雜誌社的採訪編輯、報紙記者,也做過出版社主編、主持過廣播節目,唯一沒待過的是電視臺,現在太老了已經沒辦法考了(笑)。我現在的工作是編報紙副刊,所以今天講的「編者」主要是指副刊。只有編副刊,纔會有這麼多和作家之間交手的經驗,可以跟大家聊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在開始談編者與作家的交流經驗之前,我想爲「副刊」稍微正本清源一下。副刊編輯其實是個「手藝人」的工作,而副刊則是華人報紙非常大的特色,形成的歷史非常特別。

華文報紙特有的版面

英文報紙可能到了週末會有一些書評,但它們並沒有副刊這種版面。而臺灣的報紙,幾乎每一家都有副刊,譬如《聯合報》是「聯合副刊」,《中國時報》是「人間副刊」,《自由時報》叫「自由副刊」,或者像《自立早報》、《早立晚報》,早報叫作「大地副刊」,晚報叫「本土副刊」。名字也標示了一些傾向,例如他們對於文學的看法。

早年大部分的寫作者,作品第一次跟讀者見面,可能都是經過報紙副刊。(當然現在因爲網路的關係有些改變,那是後話。)長期以來在臺灣,作家與報紙,以及後來的出版關係裡,都跟報紙副刊有非常深厚的關聯。除了少數較長篇幅是透過雜誌之外,作品大部分是先投到副刊發表出來,寫了幾萬字之後再集結出書。現在已經不是那個年代了,但在副刊的黃金年代,如果你在「人間副刊」、「聯合副刊」,或更早的「中央副刊」經常見報,可能你就紅了。

民國五十幾年,我念國小的時候,有一部三浦綾子的長篇小說叫《冰點》,那時候在聯副連載,連載完之後出版社出書,3天之內臺灣就銷售了20萬本。3天!那是非常驚人的數字。那個年代大家讀報紙的連載,讀了之後書一出版就趕快去買,那種作家與副刊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非常緊密的。但副刊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

從補白到報屁股

報紙大概是19世紀開始出現的,大概到1880年代,纔開始有類似副刊的東西,但還沒有專門版面。那個年代,報紙對大家的生活來說還是個新的東西,編報人常常塞不滿整個版面。有些文人墨客會把詩詞寄到報社去,如果那天新聞沒那麼多、版面補不滿,好吧,編報人就把那些詩詞拿起來看一看,哪一首格律合乎平仄,就把它登上去。那時候還沒有稿費,當時的觀念是,我幫你登就幫你打知名度了,叫作「補白」。

直到現在,還常常有老作家投稿給我的時候,會謙虛地說:「這首詩(或小文章)給妳補白之用。」我一看就覺得很好笑,因爲真的只有老派的人才會用補白這個字眼。會用這個詞,代表他很資深,還有一隻健筆能寫,我們當然是感謝都來不及,談不上補白。事實上也無白可補,因爲現在我抽屜裡稿子滿滿滿,「白」永遠不夠,永遠被作家追着問:「妳到底什麼時候纔會登?」可是在早期,文章的確是補白之用。

一開始刊載的作品都是古詩詞,後來各式各樣的稿件都有,於是開始有人將它統一。本來文章是穿插在新聞版裡頭,哪裡少一塊就補上去,後來稍微統一,都放到後面,所以有人叫早年的副刊爲「報屁股」。可能有些人聽過老一輩用這樣的名詞,因爲它是在報紙的後頭,把它跟新聞、廣告區隔開來。

副刊的誕生

「副刊」這個專門版面的誕生,故事也很有趣。一開始是跟當時的新聞競爭有關。19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上海有兩家報紙很有名,一家叫《申報》、一家叫《字林滬報》,兩家競爭非常激烈。有一位主編叫作蔡爾康,本來在《申報》,後來投奔敵營。如果你們google「蔡爾康」,很容易查到他被稱爲「偷新聞的人」,因爲他曾經爲了競爭,做過非常要不得的事情。

那時是清末,還有科舉制度。中法戰爭剛結束不久,爲了恢復全國民心,就舉辦了全國的鄉試,也就是進士考試。《申報》比較有錢,在北京有特派員,《滬報》因爲是上海報紙,在北京並沒有派記者駐守,就沒有新聞來源。放榜之後,《申報》特派記者從北京發電報回上海。當時的印刷還不是打字,是撿字排版。《滬報》的主筆蔡爾康是從《申報》出來的,印刷廠的撿字工人都是他的朋友,他就買通那邊的撿字工人,等《申報》排好榜單,就偷偷運出來給《滬報》照登。因爲電報密碼有時會翻譯錯誤,《申報》一看,怎麼兩邊的錯誤一模一樣?就知道有鬼。後來蔡爾康沒辦法再買通《申報》,就做了更低級的一步:他去買通電報局,將電報直接泄漏給《字林滬報》。當然後來還是被《申報》發現了,媒體對此痛加撻伐。即使到現在,我們也不能接受這種惡性競爭,所以《字林滬報》有段時間整個聲譽和地位一落千丈。

新聞競爭不過人家,現在又發生這種醜聞,蔡爾康要怎麼跟《申報》競爭、如何重新出發呢?由於他本來就對文藝很有興趣,爲了挽救報紙,他就從文藝着手,開創了一個專門的版面。那時候取的名字很好玩,叫「花團錦簇樓詩輯」,這還不算是正式的副刊,因爲雖然它是單獨的版面,可是還沒辦法定期出刊。雖然蔡爾康是偷新聞的人,不擇手段,可是他對報紙副刊是有非常大貢獻的。

《滬報》是最早有長篇小說連載的報紙。爲了重振報紙事業、挽回大衆的心,蔡爾康從文藝下手,除了不定期出刊的「花團錦簇樓詩輯」之外,他也把每天隨報的長篇小說《野叟曝言》,設計成書頁的形式,大家每天去搶買報紙,久了之後就可以將它釘成一本書,還滿有創意的。這就是早期副刊的前身,等到有固定版面、固定刊名、每日見報的正式副刊出現,要再晚一點,在《晨報》的時候。

(完整的演講全文,請見開卷網站:ctopenboo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