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這些科技“明星”閃耀中國
從“拉索”確認首個超級宇宙線源,到嫦娥六號帶回世界首份月背樣品;從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工程收官,到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號”交付……
2024年,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一系列引人矚目的成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些閃耀中國的科技“明星”。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確認首個超級宇宙線源
科學家利用我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在天鵝座恆星形成區發現了一個巨型超高能伽馬射線泡狀結構,並從中找到了能量高於1億億電子伏宇宙線起源的候選天體。這是人類能夠確認的第一個超級宇宙線源。相關成果2月26日在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
“超級顯微鏡”升級 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通過國家驗收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5月15日通過國家驗收。上海光源線站工程在上海光源已有基礎上新建了16條性能先進的光束線站,拓展了光源性能,建立了用戶輔助實驗室和用戶數據中心等。
上海光源猶如一臺“超級顯微鏡”,藉助它產生的高品質同步輻射光,科研人員可以“看清”微觀世界,揭示物質微觀結構生成及演化機制。上海光源線站工程投入運行後將使上海光源的實驗研究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
嫦娥六號帶回世界首份月背樣品1935.3克
6月25日,嫦娥六號任務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帶回月球背面樣品1935.3克。
嫦娥六號任務自發射後歷經53天,11個飛行階段,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月背智能快速採樣、月背起飛上升等關鍵技術,首次獲取月背的月球樣品,並搭載4臺國際載荷,開展了務實高效的國際合作。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工程正式收官
9月19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騰空而起,將兩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茫茫太空。這是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後兩顆衛星。任務的成功,標誌着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工程正式收官,意味着中國人獨立自主建設的北斗系統進入發展新徵程。
42.02萬高斯!我國刷新水冷磁體世界紀錄
9月22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自主研製的水冷磁體成功產生42.02萬高斯的穩態磁場,打破了2017年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水冷磁體創造的41.4萬高斯的世界紀錄。這一磁體的研製成功,將爲科學家探索新現象、揭示新規律提供強大的實驗條件,也將爲我國建設更高場強的穩態磁體打下關鍵技術基礎。
“天關”衛星在軌交付
10月31日,“天關”衛星(愛因斯坦探針衛星)正式在軌交付給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科學用戶使用。“天關”衛星於2024年1月發射升空,並從7月起投入常規科學運行,用於發現宇宙中的X射線暫現源和爆發天體,通過捕捉轉瞬即逝的宇宙“焰火”,探索更多宇宙奧秘。
“中國天眼”發現脈衝星數量突破1000顆
截至2024年11月,“中國天眼”FAST發現脈衝星數量已突破1000顆,超過同一時期國際其他望遠鏡發現脈衝星數量的總和。得益於“中國天眼”超高的靈敏度,除脈衝星領域的發現之外,中國科學家還在快速射電暴、中性氫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創性成果。
神十九乘組刷新中國航天員單次出艙活動時長紀錄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密切協同,於12月17日完成首次出艙活動,用時9小時,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出艙活動時長紀錄,此前的紀錄爲約8.5小時,是由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創造的。
“探索三號”正式交付 支持我國載人深潛能力向全海域拓展
由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建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號”,12月26日在廣州南沙正式交付。“探索三號”船長約104米、排水量約1萬噸,具備艏、艉雙向破冰能力,是我國首艘具備全球(含極區)深遠海探測和冰區載人深潛支持能力的綜合科考船,將支持我國載人深潛能力從全海深向全海域拓展,並將有效提升我國深海考古作業能力。(記者宋晨、張泉)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