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車展前瞻 | 電動化轉型窗口期收窄,外資車企大舉反攻
北京車展開幕前,大衆、寶馬、奧迪、豐田、日產等外資車企釋放了大舉進軍新能源汽車的信號。雖然電動化是近年來車展的主題,但此前的外資品牌大多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令外資車企不得不重新審視新能源汽車戰略,尤其是在中國汽車市場的戰略。
過去數年間,中國10家銷量超過100萬輛的車企中,合資公司一度佔到其中7席。但就在合資品牌沉浸在中國巨大的市場紅利中時,中國市場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革,汽車動能加速從燃油車切換至新能源汽車,這個變化趨勢遠快於全球其他市場。
蓋斯特汽車戰略諮詢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 2023全年,中國車企在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上佔據了85.8%的份額。相比之下,外資車企在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上的份額合計只有14.2%,其中特斯拉獨佔了7.9%,其餘所有外資車企加起來僅爲6.3%,較2022年下降了1.9個百分點。儘管不少傳統外資車企也在加快投放新能源車型,但目前僅有大衆ID.3一款純電車型實現了月銷過萬輛,其他多數產品並未在中國市場掀起太多波瀾,銷量普遍不及預期。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2023年財報投資人溝通會上表示,當前新能源行業已進入淘汰賽階段,而2024~2026年將成爲規模、成本和技術的決戰時期。他認爲,中國車企新能源產品的快速推出將逐漸蠶食合資品牌在市場中的份額,預計未來3~5年,合資品牌的份額將從目前的40%下降至10%,而中國品牌將有30%的增長空間。
與中國車企相比,近年來合資公司燃油車產品停滯不前,內飾的質感不再高級,性能、質量和油耗的優勢也被中國車企趕超。頭部的中國車企已經拉開架勢,燃油車與新能源車雙線作戰,並且把新能源車的技術與設計方案反哺到燃油車,這進一步擴大了兩個陣營產品競爭力的差距。
面臨市場快速變化,外資車企加大了在電動化領域的投資力度。一週前,大衆汽車集團宣佈擬投資25億歐元,進一步拓展位於合肥的生產及創新中心,以強化本土研發。同時,大衆汽車集團將在合肥生產兩款與小鵬汽車共同開發的大衆汽車品牌車型,其中首款車型爲中型SUV,計劃於2026年投產。按照最新規劃,至2030年,大衆汽車集團旗下品牌將在中國市場提供超過30款純電動車型。
隨後,伴隨着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寶馬、奔馳等德系車企重申了對中國汽車市場的投資,尤其是在電動化領域的堅定舉措。
本田近期推出了一個專爲中國市場打造的全新電動車品牌,日產則計劃未來三年推出16款電動車,將下一代電動汽車的成本降低30%,希望到2030年讓電動汽車和內燃機車型的成本持平。
官方數據顯示,本屆北京車展覆蓋117個全球首發車型及41個概念車型,參展的新能源車型達到278個。新能源車型仍是本屆車展的主力軍。
從目前跨國車企釋放的信息來看,北京車展上,大衆安徽首款產品“ID.UNYX與衆”將在北京車展上首次亮相,這是一款A級純電轎跑SUV,也是大衆汽車的金標系列產品,定位與ID不同。BMW新世代X概念車、新BMW i4、M4首發,MINI純電動跨界車型MINI ACEMAN以及BMW iX5氫燃料電池車也將首發亮相。基於PPE平臺打造的奧迪Q6 e-tron將在北京車展上進行全球首發,該平臺由奧迪與保時捷聯合開發。梅賽德斯-奔馳推出的純電G級越野車也將在全球迎來首發。
蓋斯特汽車戰略諮詢報告顯示,目前一線中國車企的品牌力已逐漸超越了二線外資車企,並對一線外資車企構成了有力的挑戰。更重要的是,中國消費者的認知也發生了重大改變,那種盲目崇拜外資品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一方面,經過多年的積累,中國車企的產品質量早已今非昔比,爲品牌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支撐。另一方面,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以及服務運營體系的創新優勢,逐漸成爲中國品牌的特色標籤,讓外資品牌相形失色。傳統外資車企即跨國車企巨頭們在面對變革時,普遍決心不足、投入不夠、行動遲緩,以至於在“新汽車”這一新賽道上的產品競爭力逐漸落後。
而關於電動化,不同車企的戰略也有所不同。奔馳高管曾表示要放緩電動化戰略,豐田的掌門人也曾炮轟純電動技術路線。
不過,隨着豪華車市場被造車新勢力搶走部分份額,主流合資品牌市場份額不斷下探。外資、合資車企開始求變。雖然考慮到全球市場,多數外資企業採用油電並行的戰略。但在中國市場上,外資車企開始推出新電動車平臺上的產品,同時強化了本土化開發。
比如,增強在華研發權重,應對新能源汽車轉型已成爲多家海外車企的共識。同時也在通過與中國公司加強合作、深化中國本地化研發來提高智能電動車領域的競爭力。而跨國車企與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模式還包括購買生產平臺、共同研發產品、採購零部件等,藉此學習如何帶領整個供應鏈實現電動化。比如,大衆與小鵬、奧迪和上汽、豐田和比亞迪等合作共同開發電動車。
中金公司發佈的一份研報顯示,合資車企在燃油車領域建立的技術壁壘逐步被削弱,在電動車領域的技術能力、產品力和品牌認知尚未形成,電動化轉型的最佳窗口期日漸收窄。未來中國合資車企面臨三條出路,一是堅定轉型、本土化;二是像大衆汽車一樣與中國車企合作,補足短板;三則是退出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