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諾貝爾和平獎 日本原爆倖存者團體促「核武禁忌」摘桂冠

202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1日揭曉,「日本原水爆受害者團體協議會」摘下和平桂冠。(圖/諾貝爾委員會)

(17:52更新--委員會說明表彰緣由)2024年諾貝爾獎已於中歐時間週五(11日)上午11時(臺灣時間下午5時)公佈得主,獲得殊榮的是日本廣島、長崎二戰原爆生還者組織「日本原水爆受害者團體協議會」。這是諾貝爾和平獎歷來第2度頒給日本人士或組織。上一次是1974年,由前首相佐藤榮作以努力推動核裁軍獲獎。

諾貝爾委員會決定將2024年和平獎頒發給日本組織「日本原水爆受害者團體協議會」(日本被団協)。這個由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倖存者(日本稱爲「被爆者」)組成的草根運動,因其致力於實現無核武世界的努力,以及透過見證證詞展示核武器不應再被使用的決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肯定。和平獎得主揭曉之際,俄烏持續交戰,中東衝突仍熾。

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11日說明,日本一羣原爆倖存者針對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尾的原子彈攻擊,在1956年8月10日成立了全國性質的生還者組織「日本被團協」,並且推展成爲擴及全球的運動。成員們努力不懈,提升了世人對於使用核武引發災難後果的認識。經過長久努力,國際之間逐漸形成了強而有力的規範,視核武使用爲道德層面不可接受的行爲,這套規範被稱爲「核武禁忌」(the nuclear taboo)。

1945年8月二戰尾聲,美軍爲了逼迫日軍投降,在日本廣島投擲原子彈。圖爲原子彈爆發後大地毀滅警項。(資料照/美聯社)

委員會強調,在國際民間社會認爲不該使用核武的運動範圍更加廣泛的背景之下,「被爆者」(日本原爆生還者)的證詞具有特殊意義。這些歷史見證者透過分享個人故事、基於親身經歷發起教育運動,並屢屢對核武擴散與使用發出緊急警告,有助於在全球凝聚廣泛的反核武共識。「被爆者」幫助世人瞭解原爆無法形容的痛苦,進一步思考難以想像的災難,並試圖理解核武器帶來的不可思議的苦難與傷害。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仍希望傳達一項鼓舞人心的事實:近80年來,核武從未在戰爭派上用場。這一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日本被團協」和其他「被爆者」代表的非凡成就,促成了「核武禁忌」。然而,令人憂心的是,時至今日,這套禁忌規範正面臨壓力。核武大國持續把武器庫現代化並升級,還有一些國家似乎準備獲取核武;在當前的戰爭也已出現了使用核武的威脅。在這個人類歷史的關鍵時刻,世人必須自我提醒,核武是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武器。

明年(2025年)將迎來2枚美國原子彈摧毀廣島和長崎、導致約12萬居民喪生的80週年紀念日。投彈後的數個月以至數年之間,累計了一批數量相近的被爆者陸續死於燒傷和輻射傷害。諾貝爾獎委員會鄭重提醒國際社會,今日核武毀滅力量更大,能夠殺害數百萬人並對氣候造成災難等級影響,一場核戰爭可能會摧毀人類文明。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弗立德奈斯(Joergen Watne Frydnes)11日在奧斯陸以手機出示2024年和平獎得主爲「日本原水爆受害者團體協議會」。(美聯社)

諾貝爾委員會要向所有「被爆者」致敬,他們承受生理磨難、揹負痛苦記憶,仍然選擇把慘痛經歷轉化爲和平的希望與承諾。「日本被團協」提供了數千份見證、發佈決議並公開呼籲禁用核武,更多次派代表團出席聯合國與各類和平組織會議,努力提醒世界「核裁軍」乃當務之急。

和平獎得主發表記者會末尾,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弗立德奈斯(Joergen Watne Frydnes)藉此揭曉時刻嚴肅提醒,世界各國領袖都應該聽一聽「被爆者」的證言,審慎思考使用核武的惡果。委員會期盼,總有一天,「被爆者」不會再以歷史見證者的身分與世人同在。在強大的紀念文化和持續的承諾精神之下,日本新一代正在傳承這段經歷和見證者的訊息,「他們啓發、教育了世界各地的人們,進而協助維護『核武禁忌』,這是人類和平未來的前提」。

諾貝爾獎從提名到入圍的過程保密50年,和平獎是諾貝爾獎6大獎項之中唯一在挪威奧斯陸公佈得主的獎項。美國《時代雜誌》8日報導,挪威諾貝爾獎協會(the Nobel Institute)今年收到286項提名,其中89項提名爲組織團體、197項爲個人提名。2023年提交的和平獎提名數量爲351項。

1901年到2023年,和平獎頒發117次,累計121人得獎,年紀最長的87歲,最年輕的41歲。歷屆僅有4次2人共享,其餘113次均爲1人獨得。去年和平獎得主是如今仍在獄中服刑的伊朗自由人權鬥士穆哈瑪迪(Narges Mohammadi),她是歷來第19爲女性得主。和平獎得主揭曉後,只剩經濟獎得主尚未公佈,預計下週一(14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