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國載人航天圓滿收官

搭載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九運載火箭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攝

11月15日23時13分,文昌航天發射場,灑滿銀光的海面上升騰起一艘滿載期許的天河之舟——長征七號遙九運載火箭託舉天舟八號貨運飛船點火升空,順利將飛船送入預定軌道,飛船太陽能帆板順利展開工作,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我國載人航天工程2024年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首次執行人船先行貨船後行模式

“本次任務是首次執行人船先行貨船後行模式,這對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可靠發射、準確發射要求極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馬忠輝告訴記者,本次發射是文昌航天發射場經歷超強颱風“摩羯”考驗後的首次發射任務,試驗隊開展了兩輪地面設備恢復工作,還對臺風期間滯留在發射場的部分產品進行了更換,以確保不帶任何隱患上天。

空間站工程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後,航天員長期駐留開展在軌科學試驗成爲常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李志輝說,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的臨射貨物裝載能力顯著提升,“爲了不斷提升航天員在軌生活品質,使航天員能夠吃上更多新鮮的果蔬,同時進一步拓展低溫試驗樣品裝載能力,豐富航天員在軌科學實驗項目,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團隊巧妙設計,使臨射貨物裝載能力增加了102千克、268升。”

36項空間科學實驗項目上行至空間站

作爲空間科學研究平臺,天舟貨運飛船不僅完成爲空間站運送貨物和補給推進劑的既定使命,長期以來還不斷拓展能力,爲各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更多搭載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機會。

空間應用系統天舟貨運飛船主任設計師、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劉偉向記者介紹,本次任務隨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向空間站上行了涉及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以及空間應用新技術試驗等領域的36項空間科學實驗,80餘件產品,總重量約458公斤,涵蓋實驗載荷、實驗單元及樣品、實驗耗材、備品備件等在軌實驗保障物資和共用支持類應用物資。值得關注的是,在空間材料科學領域,這次將利用艙外暴露平臺開展模擬月壤、空間薄膜太陽電池防護等材料的空間性能演化研究,預期成果將推動高性能太陽電池防護材料、月球基地建設材料的空間應用;此外,還將利用生物技術實驗櫃,開展人多能幹細胞3D生長和發育潛能研究、哺乳動物胚胎着牀後發育、空間輻射環境下人正常肺細胞向癌細胞轉化的效應和機理等研究,爲人類健康及未來長期太空生存等提供理論支撐和技術探索。

具備每天均可發射的能力

航天員長期駐留,對貨運飛船的保障及時性提出了進一步要求。李志輝介紹,此次天舟貨運飛船團隊通過升級GNC控制器軟件、優化飛行程序設計、精細能量平衡分析等手段,解除了發射窗口對太陽入射角的約束要求,實現不同發射窗口和交會對接模式下,能源系統設計滿足任務要求,進一步提高了發射和飛控任務實施靈活性,具備每天均可發射的能力,真正實現“想什麼時候發射就什麼時候發射”。

如今,中國空間站已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每年都將發射2艘神舟飛船、1至2艘天舟貨運飛船,助力空間站的常態化運營。據瞭解,近年來,文昌航天發射場年發射能力逐年提升,發射火箭型號從2型拓展到6型,極大縮短了火箭測試發射週期,形成了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高密度發射能力,實現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10噸到25噸、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從5.5噸到14噸的巨大飛躍,大幅提升了我國進入太空的能力。

“5、4、3、2、1,點火!”隨着01指揮員堅定的口令,大地震顫,黑夜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舟入星海,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在夜空中劃出一道熾熱而耀眼的軌跡,在風雨的洗禮中越發堅韌。

(本報記者 章 文)

3、4

天舟八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工程階段組批生產的第3艘貨運飛船,爲4貯箱改進型全密封狀態。

102

268

研製團隊爲天舟八號設計了轉移導軌,低溫鎖櫃在安裝臨射貨物後可“輾轉騰挪”,讓側操作口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間,此項改進使臨射貨物裝載能力增加了102千克/268升。

1%

研製團隊爲天舟八號綜合顯示單元設計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UI系統,其代碼量僅爲操作系統的1%,開發了適應太空環境的紅外觸摸屏,並採用特殊的內存管理技術,確保不會出現死機、藍屏等現象,減輕了航天員在軌操作負擔。

3

與天舟七號一樣,天舟八號也採用了3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方案,成爲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升級”爲貨運飛船標準交會對接模式以來的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