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全球觀察|藍皮書:德國政治、經濟、社會面臨嚴峻挑戰,中德經貿合作主基調不會改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隨着德國“紅綠燈”聯合政府散夥,歐洲經濟“火車頭”走到了迷茫的十字路口。

回首過往,執政聯盟分裂的種子早已埋下。2024年11月16日,同濟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了《德國藍皮書:德國發展報告(2024)》。藍皮書指出,俄烏衝突延宕,其次生影響越發顯現,德國經濟出現衰退,社會民生問題加劇。

曾是歐洲經濟引擎的德國成爲唯一沒有增長的發達經濟體,這引發了德國經濟繁榮模式是否走向終結的討論。雖然朔爾茨政府提出了《德國經濟區位十點計劃》, 但由於預算資金捉襟見肘等原因,目前還未看到這些措施的顯著效果,俄烏衝突等因素繼續給德國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德國經濟仍在衰退邊緣徘徊。11月13日,德國聯邦經濟專家委員會發布半年度報告,將2025年德國的GDP增速預期降至0.4%,同時預測今年德國經濟仍將小幅萎縮。對比來看,今年5月時,委員會曾預測2025年德國經濟增速能達到0.9%,同時今年經濟也能重回擴張區間,小幅增長0.1%。

在經濟政策分歧導致德國執政聯盟解體後,明年2月德國將提前大選。根據Politico的民調結果,基民盟(CDU)及其姊妹黨基社盟(CSU)以32%的支持率領跑,另類選擇黨(17%)位列第二,與社民黨(16%)差距很小,綠黨支持率爲10%,今年1月剛成立的極左翼黨派“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支持率爲8%。

在俄烏衝突延續、特朗普迎來第二任期的背景下,明年德國新政府將面臨更大考驗,選舉的結果將決定德國未來的政治與經濟方向,對歐洲和全球局勢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轉型緩慢而漸進

近年來,德國政府重新評估內外形勢變化,進入外交與安全政策的調整轉型期。

2023年,國際秩序加速演變,地緣政治博弈日漸激烈,歐洲地區格局持續動盪,俄烏衝突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安全格局。藍皮書指出,面對冷戰結束以來最不穩定的外部環境,德國加快推進外交政策的調整與轉型進程,出臺包括《國家安全戰略》、新的《中國戰略》《氣候外交戰略》等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強針對歐洲、印太、非洲等重點地區的對外合作。

綜合觀察2023年的德國外交動態和基本走向,可以看出,德國已經着手實質性地推動外交政策的轉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戰略構想或者意願層面。德國外交不斷適應新的地緣政治現實,逐步出臺戰略文件,調整全球範圍內的重點地區,並從軍事、能源、氣候等各個具體領域穩步發展全球夥伴關係,在這一過程中,德國外交日益從價值觀外交轉向價值觀與現實利益並重的外交,謀求在價值觀與利益導向之間的平衡。

與此同時,也應當看到,德國外交政策在二戰後長期保持連續性,當前雖然開啓了轉型進程,但仍舊錶現出某種路徑依賴性,尤其是在軍事安全政策上,德國仍舊在對歐美關係的路徑依賴與發展歐洲戰略自主之間踟躕不前,德國仍舊嚴重依賴北約這一美國主導下的軍事聯盟,其首先希望加強北約框架下的歐洲支柱,對於一段時間以來討論的歐洲獨立防務,德國未能與法國齊心協力,通過法德軸心推動歐洲防務一體化建設。藍皮書顯示,在對華政策上,德國也陷入了三重定位的迷思,既堅持強調不脫鉤以及在經貿和氣候保護等領域發展對華關係的必要性,同時又在“去風險”和多元化策略的指導下在各個領域逐步減少與中國的交往與聯繫。在“時代轉折”的挑戰和壓力下,德國外交政策的轉型仍舊錶現出矛盾特徵,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

中德經貿合作主基調不會改變

雖然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因素對中德雙邊經貿關係的負面影響逐漸加大,但在雙邊經貿合作十分深入的情況下,經濟上的“去風險”以及爲合作設置過多的人爲障礙將對雙方人民的福祉造成巨大損失,不符合德國經濟界的利益。

中德經貿結構互補性強,這是兩國經貿關係發展的基礎。藍皮書指出,近年來中德雙邊貿易和投資競爭性提高,但是這並沒有根本改變中德之間以互補性爲主的經貿關係格局,兩國互爲對方重要的供應商、生產商和消費市場,價值鏈高度融合、相互依賴,構成了兩國間不斷擴大的共同利益網絡。2023年大衆、寶馬、奔馳在華銷量分別佔各自全球總銷量的35%、32%、30%,中國依舊保持德國三大車企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地位。

從德國內部看,經濟不振的現實限制德國對外經濟的政策空間,經濟發展與公共安全之間的矛盾凸顯。2023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下滑0.3%,是主要工業國家中唯一出現萎縮的經濟體。在貨幣政策方面,2022年以來歐洲央行連續十次加息,雖然遏制了德國通脹上漲勢頭,但2023年德國通脹率依然達到5.9%。同時高利率又限制了宏觀經濟復甦。在財政政策方面,德國聯邦政府當前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2023年11月,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定,聯合政府不得將防疫基金中的600億歐元轉到氣候與保護基金中。這筆錢原本計劃用來改建老舊供暖設備、補貼上漲的電價,以推動德國政府的氣候保護戰略。“交通燈”聯合政府內部對財政政策的不同看法使得財政缺口成爲棘手問題:自民黨堅持必須嚴守財政紀律;綠黨不惜大幅增加財政開支以實現綠色環保目標。2024年1月,德國政府通過2024年財政預算,“債務剎車”機制重新恢復,德國聯邦政府財政空間將進一步縮小。

鑑於中國在製造業領域的供應鏈優勢,推行“去風險”,德企轉移生產區位,以非最優方式分配資源,將給德國企業帶來極高成本。正如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所言:“我們是否準備好承擔這一代價?”如果沒有政府財政支持,這一成本必將傳導到德國民衆身上。總體上,鑑於德國當前的經濟狀況,聯邦政府並沒有足夠的財政空間彌補因放棄中國的市場機遇而給德國企業造成的損失。藍皮書指出,在華德國企業將在環境變化的壓力下對其國際戰略進行一定的調整,大多數企業將採取“中國+”的策略,不會徹底放棄它們多年來在中國建立的經營生態。因此,雖然德國政府的“去風險”政策會對中德經貿合作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但總體上中德經貿合作依然會有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