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後,還得是周星馳!
咬下爆漿撒尿牛丸的瞬間,飽滿的汁水在口腔中炸開。
24k純猛男也旋轉跳躍不停歇,露出初戀般的甜笑;
“沒挑筋、沒咬頭、煮太爛……失敗!”的連串銳評,喚醒我體內的美食評論家之魂。
每每學着史蒂芬·周(周星馳 飾)的模樣對飯菜指指點點,總是少不了被家長一頓教訓……
小時候的我守在電視臺前看《食神》,被裡面的傳奇美食饞到哈喇子淌一地。
28年後,《食神》迎來首次內地公映,長大後的我品到的不僅是美食,更有故事中的酸甜苦辣與真心真意,身心都被狠狠“餵飽”:
用心做的食物好好睇,好好味。
就像融入真心的《食神》色香味俱全,永不過時,回味無窮。
色,包羅萬象
品嚐《食神》,一口更比十口多——
開吃,瞳孔地震:
美食和功夫搭配?商戰混合玄學?搞咩啊!
嚼嚼嚼,差點噴飯:
好新鮮超前的滋味,笑噴了!
精神狀態遙遙領先的周星馳總能突破常規,《食神》亦別於他的許多作品,大膽地將看似相悖的敘事元素融到一起,於粉絲於周星馳都是顆“怪味豆”。
想看小人物發家史?這回是大人物“敗家史”,把反諷玩到極致。
“食神”史蒂芬·周在香港飲食界隻手遮天,他一句話能讓初出茅廬的廚師一步登天,也能讓名廚們抱着鍋碗瓢盆集體降咖:
“炒王”的炒飯(戴龍 飾)雖用料上乘,但不懂“炒飯得用隔夜飯來炒”的道理,OUT!
酒家大廚(陳志成 飾)的燒鵝看着誘人可口,可惜他長着一副倒胃口的“尊容”,OUT!
不明覺厲……難道他真的這麼有匠心?
下一秒光速打臉,原來這一切都是爲了穩固“食神”地位做的戲,真實的他氣焰囂張、目中無人,嘴上說着“用心做美食”,實際是“用心做營銷”。
極具當代性的地獄笑話放到現在仍諷刺力度拉滿,“梗”的含金量還在提升——
一根從廚餘裡扒拉出來的骨頭,經開光、背書、蹭熱度等操作,竟能變成愛情象徵,賣出高價。
笑得我心下一驚,不止是餐飲業瑟瑟發抖,整個消費主義社會都在影片的掃射範圍內。
地獄笑話越嚼越有,但猛料還在後頭。
食神垮臺後,又靠着一粒Q彈的撒尿牛丸東山再起,開啓喜聞樂見的熱血創業線。
不純是勵志的熱血,而是笑到發熱的熱血,離譜荒誕、大起大落的發家經歷被高度濃縮、剪輯。
敘事節奏起飛,戲劇張力十足,笑料三翻四抖,每個爆梗都在我意料之外——
最高端的商戰往往採取最樸素的方式。
史蒂芬·周本想高價出售撒尿牛丸,結果被迫從薄利多銷降級到免費放送,但卻誤打誤撞吸引了第一位食客——厭食症患者。
別問,問就是“廚學奇蹟”!
而那粒讓人魂牽夢繞的爆漿撒尿牛丸,也被拍得奇趣而誇張,無厘頭到不行。
——牛丸做那麼彈幹嘛,又不用它打球。
——誰說不能打球了?
說完就水靈靈地打起乒乓球來……有種不顧人死活的喜感,周星馳纔是玩抽象的鼻祖吧!
笑抽了?這才哪到哪!
廚藝大賽變成功夫對決,十八般武藝狂轟濫炸,更有神仙登場,帶來一絲超然的禪意……你永遠可以相信這位“癲公”的整活功力!
都說港片是“盡皆過火,盡是癲狂”,那時的喜劇也極盡癲狂,周氏喜劇片更是翹楚。
包羅萬象的《食神》看似五味雜陳不夠協調,卻經由離經叛道的笑點呈現得渾然一體,將周氏無厘頭貫徹到極致,用笑聲打破題材限制與大俗大雅的壁壘。
溫馨提示,看《食神》前務必餵飽肚子,切忌現場進食。
因爲影片裡的美食太過誘人,更因爲你永遠不知道猝不及防的笑點來得有多猛!
香,黯然銷魂
笑點一秒get,但那些幽微真摯的情感卻是長大後才真正懂得。
有個重溫後才發現的細節:
《食神》雖是從大人物的故事講起,但最初的場景卻是人頭攢動的夜市。
流光溢彩的霓虹燈牌,總也套不中的玩具攤,算命、起名、看風水的各路“神仙”們湊到一塊,還有數不清三無小吃攤……
付上二十三塊五的“沒苦硬吃”費,火雞姐(莫文蔚 飾)便會“摔”一碗腸子都沒洗乾淨的雜碎面在你面前。
影片用插敘手法打散時間線,將這場煙火氣滿滿的戲放置於所有劇情之前,或許在說明《食神》的本質依然是:來源於草根,聚焦市井裡鮮活生動的小人物。
史蒂芬·周身敗名裂後,被動捲入夜市混混的鬥爭中,和一羣他看不起的小攤販攜手創業。
他們不入流、有瑕疵,卻有着濃濃的人情味,組成一幅有血有肉的羣像畫卷。
最讓人難忘的當然是“女追男隔座山”的火雞姐。
長相難評,行事粗鄙,卻盪漾着一顆少女心。
作爲前食神的粉絲,偶像塌房了仍能溺愛,捨身維護人人喊打的史蒂芬·周,手中的雙刀是她謀生的工具也是情義的象徵。
外狠內騷的鵝頭(李兆基 飾)越看越可愛。
出場時凶神惡煞、罵罵咧咧,實際上粗中帶細。
最重要的是敢於“獻身”,能爲美食激情女裝的男人能壞到哪裡去呢?
龍套出身的周星馳很重視配角的存在感,許多戲份不多的小角色也都個個出彩,個人特色被開發到極致:
比如“吃了牛丸每次都考100分”的老成學生(八兩金 飾),能屈能伸的算命仙姑(苑瓊丹 飾),以及斯斯文文的女學生“如花(李健仁 飾)”……被一腳踹飛。
就連“反派”也是鮮活、有笑點的。
史蒂芬·周的死對頭是飲食集團總裁(吳孟達 飾)以及新“食神”唐牛(谷德昭飾),兩人一壯一胖、一捧一逗,總想着靠一些玄學打壓商業勁敵。
值得玩味的是,唐牛揭穿史蒂芬·周的營銷套路時萬分懇切,但輪到自己當食神,就秒變利慾薰心的資本家,這段轉變應和了真實的人性。
靠一段抽風熱舞吸引全場目光的美食評委(薛家燕 飾),爲了支離破碎的家庭不得不昧着良心說話。
所以,與其說《食神》是小人物vs大人物的正邪對立,不如說是一羣在生活洪流中,浮浮沉沉、被血肉填滿的“人”。
《食神》的敘事鏡頭快到發癲,卻不吝嗇對人物的情感描摹——
不修邊幅的火雞姐精心打扮,對史蒂芬·周真情告白,慘遭拒絕。
接下來是一段長達17秒的特寫,火雞姐從失望到委屈,最後淚流不止、無聲哽咽。
浮誇不對稱的眼影如此滑稽,卻也讓人心痛到窒息。
這一決定性瞬間,火雞姐從單純的“喜劇丑角”變成了有弧光的人,她愛得純粹且不計得失,用樸素的方式打動了一顆顆浮躁的心。
鏡頭裡,“沒有心”的史蒂芬·周被表白後,嚇到不惜落荒而逃,但內心的情感逐漸復甦。
鏡頭外,我被周氏無厘頭逗到不行,也在不知不覺中爲火雞姐落淚,她的純粹讓我內心柔軟,喚起太多或酸澀或感動的瞬間。
就像看遍了珍饈美食,我最想吃的卻是那碗用料質樸的黯然銷魂飯。
超級無敵海景佛跳牆是什麼滋味?鮮有人知。
但我們都吃過叉燒飯,它真真切切,唾手可得,一次次治癒了飢腸轆轆的我們。
叉燒飯的滋味,是每個人都有共鳴的生活百態,也是周星馳電影中最動人的煙火味與小人物情懷。
味,人人都是食神
以爲史蒂芬·周靠着撒尿牛丸崛起後,就喜迎HE?
《食神》這波在大氣層,用三幕式講述了食神從垮臺到東山再起,最終領悟食神真諦的全過程。
他爲火雞姐的情義一夜白頭,不遠萬里學習廚藝,修了廚藝,也修了道心。
最後那場史蒂芬·周vs唐牛的食神爭霸賽是全片的高潮與落點,亦奉上了最爲荒誕的狂歡場面:
倚天切、屠龍斬、空手煎蛋、內力加溫……更有火雞姐化身“天外飛仙”?無邏輯到幾乎像是孩童的夢境。
然而,鬥法般的絢麗招式只是過眼雲煙,重要的是史蒂芬·周不再執着於高貴的名號,只想着把手中這碗黯然銷魂飯做到極致,做到好吃。
他悟到,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
聽來是句廢話,但點出了蘊藏在每餐每飯當中的珍貴力量,肯定了每一個用心做飯,用心品嚐,用真心生活的普通人。
瞧,荒誕是周氏喜劇的顛覆性外殼,但包裹其中的始終是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的初心——
是以食爲本的“食神”迴歸。
史蒂芬·周曾用水晶膠和雙氧水製成的拔絲甜品收穫虛妄的名利,也靠着超前的營銷頭腦包裝撒尿牛丸從而東山再起,最終卻用一碗充滿情義的叉燒飯達成最佳的美味。
也是周星馳一以貫之,永遠在追求好玩、新奇、突破但求真求實的喜劇精神。
他嬉笑怒罵,大膽自嘲,用喜劇包藏生活的酸甜苦辣,但終會迴歸並讚美至純至善的人性,或許稍顯天真,卻不可或缺也永不褪色。
熱知識,周星馳的英文名正是史蒂芬·周。
和角色共享名字,很能說明《食神》的半自傳性質,它是史蒂芬·周的翻身仗,也是周星馳步向“喜劇之王”,向衆人證明自己的重要一作。
內地公映版的預告片很妙,很懂星爺——
“做美食要用心”的臺詞,變成了“做喜劇要用心”的畫外音,模糊了故事與現實的界限,讓這份“真心”帶着突破次元的力度破屏而出。
他的幽默不諂媚不端着,來源於生活與真心,因此我總能與他達成共鳴,回以真心的笑容——
小時候笑得沒心沒肺,長大後笑到眼眶溼潤(偷偷戴上墨鏡)
感謝周星馳幾十年如一日地書寫着“喜劇之王的自我修養”,帶來一部部經典之作。
而從舊時的DVD再到如今的電影票,我也在書寫着“周星馳電影粉絲”的自我修養,對所有段子如數家珍。
過程中,有些東西變了:
比如上演“食神爭霸賽”的那艘珍寶海鮮舫早已沉沒,《食神》中的黃金陣容也再難復刻,有些演員永遠離開了我們。
但只要《食神》一聲令下,喊你乾飯。
大家就會再次坐到大銀幕前,因爲同一個梗發出同頻爆笑,發現那顆溢滿歡笑與淚水的心一直沒變。
ps:此次公映國語、粵語版都有,咩都好,咩都好味又好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