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男頭皮乾癬飄白屑 口服新藥免剪髮成救命稻草
28歲男頭皮乾癬飄白屑,口服新藥免剪髮成救命稻草。(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28歲中重度乾癬病友楊先生,大三時,身體開始冒出不明紅疹,直到紅疹擴散至全身,特別在頭部尤爲明顯,一度向人謊稱是「曬傷」,雖然一度符合健保生物製劑給付標準,暫時控制住病情,但給付2年時間一到下車,乾癬症狀逐漸重起,嘗試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後,每天吃一顆藥就獲得改善,也不用像生物製劑般需要冷藏保存,盼望乾癬用藥給付更多元。
(左起)乾癬病友楊先生、臺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臺灣乾癬協會柯怡謀理事長、臺大醫院皮膚部主任醫師蔡呈芳。(鄭鬱蓁攝)
冬季寒風陣陣正是乾癬病患最困擾時節,臺灣乾癬協會理事長柯怡謀表示,乾癬病友中約9成會有斑塊型乾癬,中重度佔整體中3成,當病竈發生在頭部,讓病友不時頭皮癢就想抓,若因治療不得不剪除頭髮,就讓他人彷彿看到「釋迦頭」。臺灣乾癬協會就曾調查,7成中重度病人對頭皮清潔與理髮感到焦慮,並害怕外人目光並影響社交活動。
臺大醫院皮膚部主任醫師蔡呈芳表示,臺灣乾癬盛行率約0.25%,亞洲男性罹患率比男性多1.6倍。乾癬是免疫疾病,成因未明,但前遺傳、外傷感染、部分藥物(如抗瘧疾藥物、類固醇)、內分泌系統變化、壓力等可能是誘發或惡化乾癬因子。
蔡呈芳表示,國人都有不同程度乾癬困擾,若是頭皮、臉、手腳等部位顯露出病竈,大面積斑塊、頻繁脫屑、經常搔癢都常讓患者感到困擾,尤其頭皮型乾癬很難遮蓋,不論工作與學校很容易因病遭排擠,治療時須剪光頭或平頭,常有女性患者抱怨,在廁所時被誤會爲男性,甚至被詢問是否遁入佛門。
蔡呈芳說明,乾癬無法治癒,須仰賴藥物控制異常免疫系統,如果症狀輕微,外用藥膏就能改善,但症狀嚴重較難控制,會用紫外線照光治療,因此頭皮型乾癬病患須理掉頭髮,假使病情仍未改善,可申請健保生物製劑治療給付,但生物製劑保存條件較嚴謹,假使病患需要將藥劑帶回家自己施打,回家一路上都要維持低溫,否則藥效恐大打折扣,如果病患正好打藥時有出國計劃,如何攜帶藥常是大麻煩,必須確保藥物品質,若有疏漏恐有大麻煩。
臺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則表示,所幸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臨牀上大幅提高用藥便利性與效用,不需剪去頭髮爲擦藥影響外觀,也不用擔心因針劑需要冷藏保存而影響生活計劃;臨牀研究顯示治療16周後,過半病患達到頭皮明顯改善,持續使用後有7成病患可以達到PASI 75。
黃毓惠表示,新藥物對於傳統治療效果有限的頭皮乾癬患者來說是一大進展,呼籲健保讓病患有更多用藥選擇,讓患者能維持良好治療成果下,轉換合適藥物。
蔡呈芳說,目前健保僅有口服PDE4抑制劑跟生物製劑注射,生物製劑有2年期限,期間到後恐怕得經歷「下車」面臨復發疑慮;而PDE4在穩定服藥10至16周後,效果略遜於TYK2抑制劑3成;目前TYK2健保已經同意給付,但仍在議價階段,目前自費使用,目前自費使用每月約1萬元。
柯怡謀呼籲,已有許多國家將新藥放入乾癬治療指引中,健保在財政預算下,不得不規劃各項藥物給付條件,但參考歐洲研究對乾癬投資效益,能讓整體社會有明顯助益,反觀部分中重度患者在現行制度下,使用生物製劑須配合上下車,在治療中斷症狀復發期間,就有可能聽信偏方加重病情,導致未來要耗費更多成本挽救傷害,呼籲政府「正視乾癬病友的痛」,擴大幹癬性疾病醫療投資,幫助陷入危機的病友家庭能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