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出現便秘、嗅覺異常 恐是日後失智警訊

巴金森氏症患者可能在30歲時會注意到有便秘、嗅覺異常的毛病。(示意圖 / Shutterstock )

巴金森氏症是退化性疾病,醫師表示,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比率在60歲左右的族羣約1%,到了80歲以上族羣約2%;大家對於巴金森氏症的「動作症狀」較爲熟悉,例如手會顫抖、步伐變小、動作變慢、平衡困難等,但此病還可能造成「非動作症狀」,例如憂鬱、失智、睡眠障礙、意識障礙、性功能障礙等。

基隆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蘇豐傑表示,非動作症狀可能比動作症狀更早出現,且隨着巴金森病程進展逐漸惡化。他表示,若在50歲發病,患者可能在30歲時會注意到有便秘、嗅覺異常的毛病,40歲就注意到有快速動眼期行爲障礙(RBD,REM behavior disorder),即作夢時,人會配合夢境而有拳打腳踢等行爲。在診斷前5、6年,患者開始會有些憂鬱或焦慮狀況。

患者大多不知巴金森氏症會造成焦慮、憂鬱、便秘,也可能未察覺相關症狀,而未及時到神經科就診。多數巴金森患者都是因爲有單邊顫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等動作症狀而就診。醫師會檢視患者的用藥,並檢查找原因,包括抽血、核磁共振等,之後做腦部多巴胺掃描,或嘗試用藥,很多病人在吃藥後症狀明顯改善,就很可能是典型巴金森氏症;若吃藥效果很差,可能就要考慮是非典型巴金森氏症。

蘇豐傑表示,狀況許可時,醫師會鼓勵病人多運動,使用治療巴金森及憂鬱症的藥物也可以改善憂鬱。若使用多巴胺促效劑,對改善動作症狀及非動作症狀都有幫助,」睡眠障礙、快速動眼期行爲障礙或不寧腿症候羣等問題,也可以透過藥物來改善。

當巴金森病進展到失智時,生活無法自理,給藥就變成很大的問題,可能忘記吃藥或重複吃藥,所以一定要有照顧者負責患者的用藥。蘇豐傑表示,一旦出現失智的狀況,可能還會有妄想、幻覺,患者可以到處走動,又很容易跌倒,讓照顧者非常辛苦,因此政府纔會推行喘息服務讓照顧者有時間休息。巴金森病中晚期的動作障礙會越來越嚴重,患者可能需要輪椅或臥牀,完全仰賴他人照顧。

●留意警訊 早期發現巴金森氏症

早期發現巴金森病,對患者很重要。蘇豐傑表示,大家要留意家人是否有動作緩慢、步伐變小、肢體僵硬、姿勢向前傾斜、手抖、字體變小、撲克臉等問題。

50歲以上者可每月利用手指操自我檢測。首先伸出右手,五指張開,然後拇指與食指輕按25下,做完之後,換成左手輕按25下。如果發現速度不同、動作變慢、停頓、手指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請儘快至神經內科就診。

對於剛確診巴金森氏症者,醫師會考量年紀、身體狀況,善用各種藥物來延緩病程,蘇豐傑解釋,如果是70歲以前的病人,可能會考慮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也許效果沒有左多巴胺那麼立即見效,但多巴胺促效劑可以延長藥物蜜月期,讓病人不會於早期就進入藥效波動、異動症的情況。「藥效波動」是在藥效發揮時,可以正常活動,但當藥效消退,患者會變得僵硬、動作緩慢,彷彿突然斷電一般。「異動症」是出現一些不自主運動,例如搖頭晃腦、手舞足蹈等。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在改善動作症狀的同時,亦有助於改善憂鬱、焦慮等非動作症狀。

若發病年紀是70歲以上,可能會使用單純有效的藥物,並根據臨牀表現做調整,等到產生藥效波動的問題,再改用其他藥物。

巴金森病的治療在前幾年都能明顯改善,但要給病人建立「用藥不能要求到很強」的觀念,儘量讓病人不會產生藥效波動與異動症的情況,並鼓勵病人多運動。蘇豐傑解釋,「左旋多巴是改善巴金森病動作症狀最強效的藥,但如果一開始就吃太大量,吃藥時間又不規則,可能會提早進入難治療的階段。我都告訴病人,藥物的部份讓醫師想辦法,患者自己要做的就是多運動,包含太極拳、跳舞、騎腳踏車或瑜珈等,如果只能走路就多走路。

●規律回診服藥 可有效控制

蘇豐傑表示,患者務必規則回診、按時服藥,不要擅自調藥、停藥,若自覺藥效不理想,可以主動跟醫師討論,保持互相信任的醫病關係。

他表示,巴金森氏症就是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可以好好控制,不用太過緊張。蘇豐傑說,治療重點在於維持生活品質,接受治療後,患者依然可以出去運動、旅遊。如果出現憂鬱、焦慮、睡眠障礙、容易跌倒、吞嚥困難,也可以善用藥物改善問題。

文章來源:本文由《照顧線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