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紡織廠開始強攻衣物回收技術 原來有這3種國內外壓力

(圖/今週刊提供)

面對中國低價傾銷、歐盟法規趨嚴,及國內碳費上路在即,臺灣紡織業如何在重重壓力下找到利基、站上國際舞臺?從今年紡織展一窺各家秘訣。

10月15日, 一年一度的臺北紡織展(TITAS)開幕。只見各大廠攤位前的模特兒身穿各式時尚與機能服飾。從外觀很難發現,其實這些衣服,多半是用回收聚酯、衣物、漁網、水果殼等廢棄物,回收再製作而成。

2016年開始,「永續環保」一直是臺北紡織展的核心主題,今年也不例外。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秘書長黃偉基指出,對外,臺灣紡織業面臨中國低價競爭、歐盟法規要求;對內,則有國內即將上路的碳費壓力及缺工問題。多重因素下,發展高值化環保材料和提升生產效率,不僅是臺灣業者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是能被國際看見的重要機遇。

歐盟擬禁服飾庫存報廢

原料廠強攻回收再生技術

尤其,日前歐盟規畫將於2027年立法禁止服飾業者隨意廢棄剩餘庫存,消息一出,讓「衣物回收」議題再度受到關注,舉凡遠東新世紀、南亞塑膠、新光合纖等上游大廠,都在這次紡織展中大秀相關技術。

事實上,要落實紡織品回收,衣物採單一材質是重要關鍵。除了常見的鈕釦、拉鍊配件必須使用相同材質外,更難解決的是衣物纖維混紡的問題。

一般而言,衣服若要做到舒適、親膚,得將俗稱Spandex的彈性纖維混織到布料中,且會使用溶劑固定。但是這項材料,往往會導致回收時不同材質間難以分離,進而提高回收難度與成本。因此,近年紡織上游業者紛紛研發可以取代Spandex的材料。

先看紡織原料大廠南亞自行研發「熱塑性聚酯彈性體」(TPEE)粒所製成的「回收聚酯彈性絲」。南亞纖維事業部副總經理蔡昌明說,他們是最早將此技術量化生產的臺灣業者,由於該材料屬於聚酯系列,能取代Spandex爲衣物增加彈性,所以可與聚酯纖維交織,開發成單一材質布料,有助於提升舊衣回收再利用的效率。

另一邊,聚酯與機能紗線廠新纖,今年則宣佈與美國化工大廠塞拉尼斯(Celanese)合作,生產其最新開發的「NEOLASTM彈性纖維」。

新纖發言人許毓麟表示,這次合作,正是看準對方手握許多國際客戶的優勢,目前他們合制的NEOLASTM纖維,將供應給Nike、Lululemon、Adidas、PUMA等國際品牌。

環境廢棄物再生技術,也是近年紡織業者研發的重中之重。

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遠東新與明基材料旗下的機能織物品牌Xpore,聯手推出的PET回收技術「e2cycle」,將電子廢棄物轉化爲Xpore的布料及PET薄膜,將能應用於時尚與機能服飾,創下紡織業電子回收先例。

另外,去年在紡織展上推出「可可紗」的佳紡,今年又將百香果殼、茶葉梗製成紗線,並首度在紡織展亮相。

佳紡業務經理謝仰豐說明,過去這些農業廢棄物得經過約50度炙燒碳化後才能提取出生質原料,但他們成功研發具專利的發酵技術,只要加入特殊酵素,就能在一至二週內降解,解決高溫碳排問題。

(圖/今週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