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生物學領域國際頂尖學者加盟西湖大學

近日,管坤良、柴繼傑、李波3位國際頂尖學者,相繼全職加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8月6日,西湖大學發佈消息稱,國際知名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家、原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傑出教授管坤良,本月初正式加入西湖大學、西湖實驗室,受聘爲分子細胞生物學講席教授。

8月8日,西湖大學發佈消息稱,知名結構生物學家、德國洪堡教席獎獲得者柴繼傑教授,近日正式加入西湖大學、西湖實驗室,受聘爲植物免疫學講席教授。

8月9日,西湖大學官網顯示,此前長期任職於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李波教授已於2023年8月全職赴西湖大學工作,擔任神經科學講席教授。

管坤良

管坤良,浙江桐鄉人,1982年獲得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學士學位;1989年獲得普渡大學博士學位;1989-1991年在普渡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2007年在密歇根大學任教,2007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任教,並於2013-2023年受聘爲該校傑出教授。

管坤良主要從事細胞生長調控和腫瘤發生的信號轉導方面的研究。在博士後期間,他發現了雙特異性蛋白磷酸酶家族和生物催化中的新型硫代磷酸鹽中間體,其實驗室的早期工作克隆了人類MEK1/2並闡明瞭MEK的激活機制。過去二十年來,管坤良重點關注mTOR和Hippo通路,在建立mTORC1信號傳導網絡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包括在生長因子、營養和能量應答中鑑定了TSC1/2-Rheb、Rag和AMPK作爲mTORC1的上游調控因子,以及闡明ULK1和VPS34作爲mTORC1在自噬中的下游效應分子。

近年來,他的團隊一直在關注Hippo通路及其在癌症中的作用,在推動Hippo領域方面發揮了領導作用。

柴繼傑

柴繼傑,1966年生,先後畢業於大連輕工業學院、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碩士)、協和醫科大學(博士)。1997年至2004年,先後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普林斯頓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2004年至2009年任北京生命研究所研究員,2009年受聘爲清華大學教授。2017年,柴繼傑成爲中國大陸首位獲得“德國洪堡教席獎”的科學家,赴德國任教。

作爲研究植物免疫方面的專家,柴繼傑致力於動植物固有免疫系統的信號調控機制研究,尤其在植物抗病中發揮核心作用的膜表面模式識別受體(PRR)和胞內核苷酸結合和富含亮氨酸重複序列受體(NLR)介導的免疫應答機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成果。

加入西湖大學後,柴繼傑將組建植物免疫信號傳導實驗室,繼續深化植物免疫受體的結構和生化研究,並探索植物抗病的新機制和新方法。

李波

李波博士1992年獲濟寧醫學院學士學位(醫學);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碩士學位(心理學);2003年獲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神經科學)。2003—2008年分別在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08—2023年曆任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Robert Lourie講席教授。

李波曾獲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Chan and Peggy Gunn Prize(2003)、加拿大國立衛生研究院博士後獎學金(2004—2007)、美國Dana 基金會獎(2009)、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新科學家生物行爲研究創新獎(BRAINS,2010)、美國腦和行爲研究基金會青年科學家獎(2011)和獨立科學家獎(2015)、美國冷泉港實驗室James M.和Cathleen D. Stone獨立科學家獎(2015)、美國冷泉港實驗室Winship Herr優秀教學獎(2015)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計劃獎(BRAIN Initiative Award,2017、2019)。

李波長期致力於情感和動機行爲腦機制的研究,聚焦於對相關功能神經環路、細胞、突觸、基因和分子等層面的解析。這些功能包括動機的產生、對正負性情緒刺激的處理以及學習和記憶。同時,他還致力於有關動機和情感性疾病機制的研究,包括抑鬱症、焦慮症、藥物成癮和自閉症。他的研究進一步拓展到大腦和外周代謝系統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這些相互作用對代謝性疾病發生髮展的影響,例如肥胖症和癌症惡病質。

據西湖大學網站介紹,李波團隊將繼續相關領域的研究,旨在從更深層面上理解情感和動機行爲以及代謝調節/失調的大腦機制,從而尋找治療動機和情感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的新方法和藥物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