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6位院士逝世!已經47位院士...

12月22日,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專任教員歐陽麗斯老師,因病於2022年12月19日在廣州去世, 終年43歲。

痛悼!

共和國3天內痛失六位兩院院士

激光技術專家趙伊君院士逝世

激光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伊君,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趙伊君,1930年11月出生於北京市。195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員。

趙伊君主要從事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學激光技術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參加了我國核爆炸光輻測試分析工作,研製出最小照度到來時間測試儀等3種測試設備,並參加核試驗;70年代起在從事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研究的過程中,開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學的研究工作;80年代後主要從事強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及強激光技術研究工作。趙伊君在國內首次提出激光脈衝引起固體熱激波、產生層裂;連續激光使材料產生力學——熱學聯合破壞;激光燒蝕玻璃鋼複合材料產生碳化,改變電磁性能等多種模型;主持並參研的強激光技術課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趙伊君一生都在國防科技領域忙碌、思索,正如他曾經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一個國防科技工作者,就像一名奧林匹克運動員,他的使命只有一種,那就是:瞄準前沿,拼搏,再拼搏;衝刺,再衝刺;超越,再超越!”

著名稀土冶金專家張國成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國成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

張國成,1931年8月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1956年畢業於昆明工學院,獲學士學位。曾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國成主要從事稀土礦物分解、冶煉分離技術等研究與工程化開發。創立了氧化焙燒—稀硫酸浸出法處理氟碳鈰礦工藝;發明了用鹼度法生產熒光級氧化銪技術;發明了硫酸強化焙燒冶煉包頭混合型稀土精礦工藝(第二代酸法);研究成功用P204從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分離稀土新工藝(第三代酸法),降低稀土生產成本約25%。以上成果均在稀土工業生產中廣泛應用,併成爲我國稀土冶煉分離的主要生產流程,爲中國的稀土工業發展、爲確立中國稀土工業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常說:“魯迅的一生是‘俯首甘爲孺子牛’,我願自己的一生是‘俯首甘爲稀土牛’,促使中國的稀土工業登上世界重要地位。”

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顧真安院士逝世

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真安,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

顧真安,1936年11月出生於江蘇無錫。1958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獲學士學位。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院長技術顧問、石英玻璃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等。

顧真安主要從事特種玻璃和光導纖維研究。他研究稀土族元素在石英玻璃和光導纖維中的光譜和非線性光學特性,獲得多種元素的D-F電子寬帶躍遷具有紫外強吸收和可見熒光轉換特性,以及上轉換熒光、倍頻和光放大性質;研究了化學氣相摻雜沉積、溶液摻雜和氫氧焰熔制-電熔成型兩步法工藝技術,解決了難熔玻璃製備技術難題;研製成功超低膨脹石英玻璃和稀土石英光纖等一批新材料。

顧真安非常重視教學,總是結合國家重點課題,在科技第一線指導青年鍛鍊成長。他認爲科學素質的培養,首先應該注重對科學興趣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一個人只有對什麼事有了興趣,纔會產生愛好。

土木工程與結構力學專家龍馭球院士逝世

據光明日報消息,土木工程與結構力學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龍馭球,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

龍馭球,1926年1月出生於湖南省安化縣。1948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助理研究員、助教、講師、教授。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龍馭球長期從事結構力學、有限元法、能量原理、殼體結構的教學科研工作。在有限元與變分原理方面,取得多項國內外首創成果。在工程應用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科研成果被編入建設部“薄殼設計規程”,對全國殼體工程的設計和建造起指導作用;創立薄殼大孔口分析方法,提高了設計水平。著有《Advanc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新型有限元論》《能量原理基礎與進展》《變分原理·有限元·殼體分析》等專著和《結構力學》《結構力學教程》《殼體結構概論》等多版本教材。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9)、第三屆中國工程科技獎(2000)、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3)等國家級科技獎項。發表論文260多篇,出版教材和專著31卷。

“薪傳火種、執着攀登”,是龍馭球在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70週年系慶時候寫下的一段話,也是他幾十年科研教學的的生動寫照。

自動控制和電力系統工程專家盧強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自動控制和電力系統工程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盧強,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1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盧強,1936年5月19日生於安徽無爲。1964年清華大學電機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88年1月起任清華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曾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電力大系統災變防治"首席科學家。

盧強是我國電力系統線性最優控制和非線性最優控制學科體系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先後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電力系統非線性魯棒穩定控制"和"電力系統智能控制",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示範工程"輸配電系統混成控制系統",國家重大科技攻關計劃 "三峽發電機組非線性勵磁"和國家電網公司重點科技項目"大型水輪發電機組非線性最優調速控制裝置"等十餘項重大科研項目。近年來,創建了電力系統混成控制理論,並用於東北互聯繫統、上海電力系統和深圳電網智能調度自動化系統。此外,提出並組織了世界上第一座無補燃壓縮空氣儲能發電系統的研發。

盧強一生專注科研,卻從不回頭談成績,他經常告誡學生:“要讓科學研究具有恆久的生命力,就要讓自己不斷地站在新的起點,用需求和求知慾來引導科學研究。”

生態學和森林學家李文華院士逝世

生態學和森林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12月23日逝世。

李文華,1932年1月出生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 。1949年至1953年就讀於北京林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前身),1957年至1961年赴蘇聯科學院林業研究所留學,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北京林學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等單位。

李文華開拓了我國森林生物生產力的研究,並率先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生物量的製圖上;參與領導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地理分佈基本規律。此外,作爲最早推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科學家,他開闢了以小流域爲單元的農業生態工程實踐,提出了我國生態農業的理論體系與應用模式;開拓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促進了我國生態系統服務和生態補償領域的研究。曾在多個國際計劃中任職,領導了多項大型國際生態學研究,創建了全球生態技術網絡。

2019年8月,李文華表示,經過40年發展,我國的生態學已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他寄語青年學人,“以創新、積累爲志趣,甘於寂寞、淡泊名利、超越世俗、超越自我,紮紮實實做好基礎研究工作。”

至此

共和國今年已痛別47位兩院院士

作爲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爲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

他們分別是:

1月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無黨派人士、精密機牀設計及工藝專家、原機械工業部(局)科技委員會高級工程師徐性初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1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輻射防護和環境保護專家、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研究員潘自強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1月2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冶學家、昆明理工大學教授戴永年在昆明逝世,享年92歲。

1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土壤農業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朱兆良在南京逝世,享年90歲。

3月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核技術應用專家、軍事科學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員毛用澤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3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電磁場理論與天線技術專家、原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副所長陳敬熊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3月2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文聖常在青島逝世,享年100歲。

3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動物營養學家張子儀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4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工專家、天津大學教授餘國琮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

4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焊接專家潘際鑾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4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李三立在北京去世,享年87歲。

5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巧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歲。

5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動力學家、哈爾濱工業大學原校長黃文虎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6歲。

5月3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坦克車輛設計專家王哲榮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6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專家、東華大學教授周勤之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

6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感光材料專家、中國樂凱集團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專家、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鄒競在天津逝世,享年86歲。

6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化學動力學家、礦牀地球化學家、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於崇文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6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半導體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究員樑駿吾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7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範海福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7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發光學家徐敘瑢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7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風景園林學家、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孟兆禎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7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在上海逝世,享年86歲。

7月2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物理學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張興鈐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8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醫學工程學家(醫學電子學)、復旦大學首席教授王威琪在上海逝世,享年83歲。

9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變壓器製造專家、瀋陽工業大學教授朱英浩在瀋陽逝世,享年93歲。

9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成形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德羣在武漢逝世,享年78歲。

9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採礦工程專家、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錢鳴高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9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力學專家張佑啓在香港逝世,享年88歲。

9月2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病理學和腫瘤分子生物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顧健人在上海逝世,享年90歲。

10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專家王琳芳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10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醫學與藥物化學專家陳冀勝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10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水電專家、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原水電部部長錢正英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10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學家、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彭一剛在天津逝世,享年90歲。

11月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解思深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智能製造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楊叔子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

11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唐有祺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11月1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分類學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文采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沈其韓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12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力學家、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教授黃克智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12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光纖通信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梓森在武漢逝世,享年91歲。

12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湯鴻霄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12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激光技術專家趙伊君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12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稀土冶金專家張國成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12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學專家顧真安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12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與結構力學專家龍馭球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自動控制和電力系統工程專家盧強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12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學和森林學家李文華逝世,享年90歲。

一路走好!

醜不可怕,窮也不可怕

但讓我知道自己又醜又窮

這是真的可怕!

還有更可怕的:

領導天天提醒我業績差,不努力!

別看小編天天大大咧咧

其實心裡憂傷得很

每天被領導PUA,還擔憂吃不上煎餅

朋友們幫幫小編吧

點贊點上120讓小編也能硬氣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