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監測代表1年海況?環團批環保署成爲「漂綠」幫兇
多個環團今天召開記者會指出,批評環保署成爲「漂綠」的幫兇。(環團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多個環團今天召開記者會指出,離岸風電政策環評明訂水下噪音監測1季至少連續14天,環保署卻同意在某些情況下讓開發單位以24小時的監測來代表1季海況,只用4天的資料要反映1年的環境情況根本完全不具代表性,批評環保署成爲「漂綠」的幫兇。
環團指出,離岸風機開發前端的歐洲國家例如英國、德國、丹麥、比利時等國家,早期都是先做一到兩年的基礎調查後,纔會開始正式進入施工,國內的廠商認爲一到兩年的背景調查是不必要的,國內離岸風機的環評調查方法及範圍也遠遠不及其他國家,臺灣的環評則是隻要案場與海保署公告的臺灣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不重疊,即便就是在旁邊也沒關係,調查範圍也只有涵蓋風場最外側基樁外1公里,對於打樁施工期間的鯨豚影響也全然不知。
環保署指出,離岸風電環評監督持續透過科技工具查覈、專家學者輔助及相關機關合作機制,督促開發單位善盡責任,落實執行環評承諾,對於發現違規事項亦依法告發處分,目前已裁處7件次離岸風力發電違規案件,共計罰鍰532萬5000元。
環保署表示,離岸風電案件位於外海,且具有量體龐大、工程複雜的特性,在執行環評監督作業上,環保署發想出利用科技工具等措施,確保離岸風力發電業者落實環評承諾,查有具體違規事證亦依法告發,把關環境保護,也參採德國管制方式,同時增訂打樁最大音量,此項措施使該署得以更明確而有效的執行監督及管制。
環保署表示,今年還會有風場陸續展開海域及陸域施工作業,也有風電業者依據能源局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規劃新設風場,將持續在環評審查通過後嚴格把關,要求各離岸風機開發業者落實環評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