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2024年羅德學者揭曉,北大清華MIT耶魯青年學者上榜

2024年10月4日,羅德獎學金迎來了第十批優秀的中國羅德學者。

經過網申和線上面試的激烈競爭,14名優秀的候選人脫穎而出,進入到羅德獎學金的最終面試。9月28日至29日,終選委員會評委與候選人們進行了深入、誠摯的交流。最後,4名佼佼者成功當選。四位新晉中國羅德學者曾經就讀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紐約大學、耶魯大學。他們將於2025年入讀牛津大學,開始激動人心的羅德學術之旅。

2024年羅德獎學金終選階段晚宴

(按姓氏拼音順序排列)

1

陳一鳴

陳一鳴來自北京市,她用四年的時間獲得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計算機和數學雙學士學位以及計算機碩士學位。一鳴致力於計算機視覺的研究, 對推進醫學成像充滿熱忱。一鳴深刻認識到訓練數據是決定模型性能的重要因素,曾在人工智能初創公司Cleanlab實習並貢獻了確保圖片數據完整性的開源代碼CleanVision。她與IBM研究院合作創新了靜脈內超聲管腔分割模型,實現血管支架尺寸測量自動化,併爲這項創新申請了專利,在世界頂級學術會議的研討會上展示成果。在醫學人工智能領域,一鳴深知學者與醫者對接的重要性,也關注國際人工智能統一化規定。她還跟隨“MIT科學政策計劃”在美國衆議院討論面向消費者的人工智能模型安全法則。

一鳴熱愛教學,立志以具備同理心的講課方式激發學生真切的興趣。她曾在著名數學夏校HCSSiM執教,赴意大利高中講學,長期擔任MIT數學系和計算機系的助教,並榮獲數學系教學獎。

成長於中美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一鳴十分重視多樣性思想和多元化社羣。她曾擔任“MIT中國發展計劃”的主席,與哈佛大學、韋爾斯利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聯合舉辦中美大學生交流會議。一鳴四歲開始學習古箏,曾擔任MIT中國民樂團主席,策劃多場音樂會,帶領同學探索音樂裡中西合璧的魅力。在校園內,她傳承MIT傳統,參與設計了名爲“銅鼠”的年級戒指,也活躍於阿卡貝拉、舞蹈、花樣滑冰社團。

一鳴計劃在牛津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研究醫學成像,促進新興科技在資源匱乏及分配不等的發展中地區的臨牀應用。她期待在牛津結交各國同學,傾聽他們的故事,共同搭建科技和政策的合作橋樑。

2

劉思宇

劉思宇來自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現就讀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主修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思宇曾獲北京大學一等獎學金、“學習優秀獎”、“優秀科研獎”、國際關係學院“凌霄獎學金”等榮譽。她還是北京大學哲學系與社會學系“思想與社會跨學科培養項目”的成員。

思宇致力於用多層級視角研究公共政策。在全球層面,她曾作爲科研助理參與“21世紀聯合國全球領導力研究”、“計算方法與國際法研究”等項目,分析主權國家與國際組織互動的國際法依據;在區域層面,她曾參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工作,撰寫關於中美關係、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金磚國家關係等區域熱點的分析報告;在基層,她關注宏觀政策下的邊緣羣體,曾在京郊傳統村落進行田野調查,加強本地村民在鄉村發展政策設計中的聲音,還帶領團隊研究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對留學生學業發展的影響,以提供政策建議。

爲深入瞭解公共政策的設計與實施,思宇在各種組織中實習,包括政府機構、國際政府間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私營企業,尤其關注年輕人的賦權。在救助兒童會實習期間,她協助管理中國雲南、四川等地區的兒童發展項目。2023年,思宇受國家公派前往聯合國紐約總部,協助青年事務助理秘書長的工作,並參與聯絡世界各地的青年羣體,在第78屆聯合國大會、2023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等全球性會議上推動聯合國“青年2030”戰略。

思宇計劃在牛津大學攻讀公共政策碩士項目。

3

毛彬丞

毛彬丞來自天津市,現就讀於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獲全額獎學金。此前,他以最高榮譽畢業於紐約大學,獲得哈佛法學院J.D. (法律博士) 項目提前錄取,計劃2027年入學深造。彬丞本科期間在紐約大學修讀政治與哲學,曾獲“創變者獎學金”、“卓越獎學金”、“社會影響力撥款”等諸多獎項。他曾深入探究了“西班牙歷史記憶法” (Ley de Memoria Histórica),這項經歷深化了他對於記憶與正義之間微妙關聯的理解,進一步梳理了平等與民權的歷史脈絡,並促使他深刻思考立法過程中的倫理問題。

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念對彬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勵他在學術追求中深入探索理論知識,也激勵他不懈追求實踐驗證。他曾深入四川涼山、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等中低收入地區進行實地調研,探究當地的兒童教育資源分配和長效扶貧等議題。他曾在蓋茨基金會實習,爲基金會團隊進行公益項目分析,致力於保護偏遠地區女性及新生兒的生命安全。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他協助籌備了斯洛文尼亞前總統與聯合國秘書長的會談,也曾協助起草制止小武器和輕型武器非法販運相關文件,保護戰亂地區的兒童。

在學習間隙,彬丞熱愛越野騎行、攀巖、擊劍等運動。他計劃在牛津大學法學院攻讀社會法學研究型碩士,通過研究勞動權益與務工人員子女福利與保護問題,爲推動社會公正貢獻力量。

4

王實

王實來自北京市,現於牛津大學攻讀亞洲與中東研究碩士,主修中古波斯語。他於2024年從耶魯大學取得近東語言與文明和藝術史雙專業學士學位。本科期間,他榮獲“CMES利比·勞斯和平獎學金”、“康格·古迪爾優秀畢業論文獎”等六個獎項,並獲得耶魯大學2024屆唯一的“亨利學者”榮譽稱號及赴英攻讀碩士的全額資助。

王實致力於絲綢之路歷史和考古研究,學習了波斯語、梵語以及多門古代語言,力求運用跨學科知識還原絲綢之路歷史。他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並做學術報告,發表四篇中英文論文(一篇待刊登),擔任伊朗學刊《古代伊朗研究》中、英、波斯三語編輯。他曾在耶魯大學歷史系和上海外國語大學世界藝術史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助理,還曾在敦煌莫高窟、首都博物館、清華藝博等多地擔任講解員。

王實利用假期考察了30多個國家。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考古發掘和調查時,他意識到當地教育系統薄弱,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危機;爲此他參加了“巴米揚守護人”和“犍陀羅守護人”項目,通過製作遺址解說詞以及開設少兒文保課程,在當地開展文保教育,併爲改善居民生活提供幫助。

王實計劃在牛津大學攻讀考古系博士。他的長遠目標是成爲紮根中國、放眼全球的研究者,深入探究文明交融發展軌跡,並將歷史考古研究與文化普及教育相結合,讓考古研究走向現實、煥發活力。

這四位羅德學者將獲得:

2025年10月起進入牛津大學攻讀任何專業碩士、博士或第二本科學位的機會;

每年價值高達90000英鎊的獎學金,覆蓋留英期間學習及生活費用;

與來自多達60個國家與地區的其他羅德學者在牛津大學羅德公館(Rhodes House)共處、學習、交流的機會。

羅德學者們在牛津大學羅德公館;左二爲羅德基金會CEO、羅德學院院長柯理思博士

恭喜四位同學!

衷心感謝所有申請者

同時,也感謝評委們的辛苦付出

羅德寄語

羅德中國獎學金2024年終選委員會主席

顏寧博士

(深圳醫學科學院(SMART)創始院長

深圳灣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講席教授

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每一個個體不過滄海一粟;但無數個體匯聚在一起,創造並推動人類文明至今。每一個人都是傳承者,也都是開拓者。希望我們優秀的羅德學者們努力去做引領者,爲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尋找解決方案,留下我們這個時代在文明史上的印跡。”

羅德中國獎學金秘書長Mark Jia

(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律中心副教授

曾任美國最高法院助理,2011級羅德學者)

“恭喜新晉中國羅德獎學金獲獎者!他們在學術成就、品格、領導力以及服務他人的承諾中,展現了我們十年選拔歷程中始終追求的品質。我祝願他們在牛津開啓新的旅程時一切順利!”

羅德中國獎學金理事長MJ Tang

“2024年,在全國秘書長Mark Jia、Alice Wang和終選委員會主席顏寧教授的帶領下,第十屆中國‘羅德學者’的選拔圓滿完成。十年砥礪,羅德中國獎學金見證了中國青年在各領域的卓越成就與全球影響力。我們由衷感謝全球申請者、各大高校、推薦人、評委與專家委員會的辛勤付出,以及社會各界對培養國際化的中國青年人才的鼎力支持。

今年的四位學者展現了當代中國青年卓越的學術造詣、專業熱情、個人志趣和社會責任方面的卓越表現。他們的研究領域廣泛且深刻,涵蓋計算機視覺、公共政策、法律研究、語言文明和藝術史等。此外,學者們通過各具特色的興趣愛好展現了中國青年多維度的潛力與風采。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我們期待新一屆中國羅德學者在牛津的學術探索和文化交流中,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建立深厚友誼,攜手創造互利共贏的未來。”

羅德基金會CEO、羅德學院院長

柯理思博士(Elizabeth Kiss)

“我很高興爲新一屆的中國羅德學者獻上我的祝賀!他們的當選標誌着羅德獎學金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第十屆學者。我們羅德公館的所有人熱切期盼在2025年的秋天在牛津與他們相識,期待他們爲全球青年領袖社區做出卓越貢獻。!”

羅德獎學金 | Rhodes Scholarships

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創立於1903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國際獎學金項目。羅德獎學金每年從全球選拔100餘位羅德學者(Rhodes Scholars),資助他們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深造。羅德獎學金致力於尋找卓越、勇敢、仁愛、擁有領袖氣質的優秀青年人,爲世界培養具有公共意識的未來領導者。每位羅德獎學金得主每學年可得到覆蓋任何專業碩士、博士或第二本科學位項目費用的獎學金與生活費,合計每年可達9萬英鎊,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其他羅德學者在羅德公館(Rhodes House)交流共處。羅德獎學金於2015年在中國大陸地區正式開放申請,每年從中國選拔四位羅德學者,歡迎任何專業方向的同學申請。

在過去的119年裡,羅德獎學金已經培養出了8000多名活躍在各行各業的羅德學者,包括衆多學術界、公共服務領域、商界等方面的領袖人物,如十幾位諾貝爾獎得主,四十多位全球影響力極大的政治領袖,七十多位跨國企業的決策者,五十多位知名教育家,二十多位奧運國家代表隊隊員及金牌得主,上百位各領域知名學者與專家。近年來,羅德基金會還與多家傑出組織合作建立了以下機構:曼德拉-羅德基金會(Mandela Rhodes Foundation)、大西洋研究所(Atlantic Institute)、施密特科學研究員(Schmidt Science Fellows)項目,以及“施密特未來”慈善計劃(Schmidt Futures)與羅德基金會發起的旨在培養15至17歲、具有公共服務意識的青少年的Rise項目。

牛津大學羅德公館(Rhodes House)

羅德獎學金(中國)申請要求

1.全球範圍內的中國公民都能參與中國地區席位的申請;

2. 申請者需已具有本科學歷,或正處於本科教育的最後一年。

3. 年齡要求:在入讀牛津時(以當年10月1日計算),你的年齡需在18週歲至24週歲之間(即18週歲或以上,且未滿25週歲)。若申請者本科畢業較遲,在入讀牛津時(以當年10月1日計算),你的年齡需在27週歲以下,同時,獲得第一個本科學位的時間在上一年的10月1日或之後。

3. 申請者需符合羅德獎學金的申請標準:

1) 學習優異;

2) 精力充沛,能充分發揮個人才能(可體現在體育、音樂、辯論、舞蹈、戲劇、藝術追求等方面的優異表現,包括涉及團隊合作的活動中的表現);

3) 求真、勇敢、富有責任心、同情並保護弱勢者、善良、無私、具備團隊精神;

4) 品格優秀,具備領導意識,關心人類同胞。

編輯、審覈:大可

版權聲明:本文由“羅德獎學金”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