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利用寄生蟲向大腦輸送藥物
7月30日(星期二)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讓藥物進入大腦很難,也許寄生蟲可以做這件事
有一天,或許可以利用寄生蟲給大腦輸送藥物。
剛地弓形蟲是一種單細胞寄生蟲,能使老鼠對貓失去天生的恐懼感,但它也可能引發致命的食源性疾病。最近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雜誌上的一篇報道中,國際科學家團隊已經成功改造了這種寄生蟲,使其能夠向老鼠大腦和實驗室培養皿中的人類腦細胞輸送大量治療性蛋白質。
這些蛋白質及其編碼基因通常太大,傳統的病毒載體——基因治療中最常用的傳遞工具——無法攜帶。如果這種寄生蟲能安全地用於人類,這項技術可能最終有助於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疾病。
儘管有批評者對將寄生蟲轉化爲有益工具持懷疑態度,但一些科研人員對此表示出濃厚興趣。
一位未參與該研究的細菌合成生物學家指出,微生物如細菌和寄生蟲通常被視爲有害的存在。然而,她認爲,微生物與人體形成了複雜的互動關係,“利用這種關係引導它們爲我們做好事的想法,實際上是具有開創性的。”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風能正在改變能源格局:爲化石燃料提供清潔、可持續替代品
風能指的是利用風力發電,這種技術已有數百年曆史,從簡單的風車發展到今天我們所見的高效風力渦輪機。作爲可再生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風能提供了一種比化石燃料更清潔、更可持續的選擇,對我們的能源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風能的優點包括其環境效益、經濟優勢和可持續性。然而,它也存在缺點,如發電的間歇性、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以及較高的初始成本。
全球多個國家,包括中國、美國、德國和印度等,已認識到風能的益處,並在擴大風力發電基礎設施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風能行業不斷髮展,創新旨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未來的趨勢包括開發更大、更高效的渦輪機、浮動海上風力發電場,以及提高性能和耐用性的先進材料。
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全球應用的增加,風能在減少我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和緩解氣候變化方面將發揮關鍵作用。通過投資風能,我們爲子孫後代建立了一個更清潔、更可持續的未來。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失去親人會加速衰老,對兒童和青少年影響更嚴重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與羅伯特·巴特勒哥倫比亞老齡化中心的最新研究顯示,失去親近的人,如家庭成員,會加速個人的衰老過程。這項研究發現,與未經歷過類似失落的人相比,那些失去了父母、伴侶、兄弟姐妹或孩子的人表現出更加老化的生理年齡。該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絡公開版》(JAMA Network Open)上。
科學家使用了一種稱爲表觀遺傳時鐘的DNA標記來測量生物衰老,這是一種表徵細胞、組織和器官功能逐漸下降的過程,與慢性病風險增加有關。
研究發現,失去親人的影響可從中年前就開始顯現,可能導致種族和民族羣體之間的健康差異。
研究人員使用了1994至1995年起的美國青少年到成人健康縱向研究數據。根據幾個表觀遺傳時鐘,多次失去親人的人生物年齡更大。成年後多次經歷親人喪失的人與生物衰老的關係更爲緊密,與那些未經歷過此類事件的人相比更爲明顯。
研究強調,雖然任何年齡失去親人都可能對健康產生長期影響,但在兒童或成年早期這種影響可能尤其嚴重。研究人員仍在探索失去親人導致健康狀況不佳和死亡率升高的具體機制,但研究表明生物衰老可能是其中一種。
2、研究顯示人們對空氣污染暴露程度存在差異,與收入等相關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人們暴露於空氣污染的程度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受到日常流動性的影響。
這項研究在美國紐約的布朗克斯區進行,不僅根據人們的居住或工作地點估計空氣污染的暴露程度,還利用移動數據探索了人們在一天中的活動軌跡,以實現對環境影響的全面評估。這篇題爲《大規模移動數據揭示超局部空氣污染暴露差異》(Big mobility data reveals hyperlocal air pollution exposure disparities)的研究結果將發表在《自然城市》(Nature Cities)雜誌。
研究團隊在布朗克斯區運行的市政服務車輛上安裝了太陽能環境傳感器,包括光學粒子計數器、溫度和溼度傳感器以及GPS,收集了綜合的空氣污染數據。
通過分析紐約市50萬不同個人的匿名電話記錄和5億份每日位置數據,研究揭示了人口統計上的空氣污染暴露差異。雖然數據顯示收入差異對空氣污染暴露程度有一定影響,但種族差異的影響更爲顯著。例如,以西班牙裔爲主的社區中空氣污染暴露水平最高,且社區內部的差異也很大。
研究指出,空氣污染暴露對健康的影響極爲重大。例如,布朗克斯區的空氣質量在紐約市所有行政區中最差,相應地,該區的哮喘病例數是其他區的2.5倍。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 NASA最新系外行星目錄呈現了126個奇異新世界
儘管人類已經發現了數千顆圍繞其他恆星旋轉的行星,我們對這些行星的瞭解仍然十分有限。美國宇航局(NASA)最近公佈的一份新目錄記錄了126顆新發現的行星,並提供了關於這些行星的詳盡數據,以便與我們自己的太陽系進行比較。
這份目錄詳細描述了太陽系外行星的各種類型,從極端環境中的罕見世界到可能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
與夏威夷的凱克天文臺(Keck Observatory)合作的一個大型國際科學家團隊,利用美國宇航局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對這些行星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增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研究小組花了三年時間編制這份目錄。他們分析了超過13000個徑向速度(RV)測量數據,計算了位於地球北天的120顆已確認的行星和6顆候選行星的質量。
行星本身雖不可見,但它們確實對宿主恆星產生影響。當行星圍繞其軌道運行時,會拉動它們的宿主恆星造成其“搖擺”。當恆星向望遠鏡移動時,其發出的光會稍微變藍;當它遠離望遠鏡時,光則會稍微變紅。
這些徑向速度測量使天文學家能夠探測並瞭解這些系外行星系統的特性。通過觀察恆星的規律性搖擺,他們可以推斷出行星的存在,並測量出其質量。
2、利用“原子智能”:研究人員提出減少工業排放的新方法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利用液態金屬的“原子智能”來促進更環保、更可持續化學反應的新方法,這可能有助於減少工業排放。
儘管全球正努力向可再生能源和電氣化轉型,化學生產依然貢獻了約10%至15%的溫室氣體排放。世界總能源的超過10%用於化工廠,並且這一比例仍在上升。
最近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改變
化學過程的路線圖。這些過程包括綠色制氫、製造用於家用產品的具有特定結構的化學品(如聚合物)以及分解各種材料(如微塑料和持久性物質,包括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
研究人員表示,使用液態金屬進行化學反應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目前大多數化學反應仍依賴於幾十年前的技術。利用液態金屬的“原子智能”來推動反應,在很大程度上還未被探索,但這種方法在改變化學工業未來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
去年,該研究團隊測試了一種使用液態金屬的技術,希望這種技術能取代使用固體催化劑的能源密集型化學工程過程。他們最近展示了使用從多種金屬中提取的液態金屬合金生產氫氣的可能性。這種方法意味着可以在較低溫度下激發化學反應,不需要將金屬加熱到幾千攝氏度。液態金屬在低溫下溶解催化金屬(如錫、銅、銀和鎳),形成在低能條件下促進化學反應的合金。(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