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螞蟻也會對同伴實施截肢手術
7月4日(星期四)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西方科學家被拒論文最終發表可能性更大,速度更快
科學家們把論文提交給期刊,希望被接受,但許多論文被首選出版社拒絕後,最終被另一家出版社接受。同時,相當多的提交論文從未找到歸宿。
一項研究揭示了拒稿和重新提交的過程,指出世界各地科研人員的不同態度和行爲可能會影響這一過程。
在追蹤了約12.6萬份被拒論文的命運後,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西方國家(定義爲北美、歐洲和大洋洲)的作者在論文被拒後成功發表的可能性比其他地區的作者高出近6%。研究人員認爲,這可能是因爲各地區在處理拒稿和修改再提交的“程序性知識”上存在差異——如何解釋負面評論,相應地修改並重新提交給可能接受的期刊。
這項分析以預印本形式發表在SSRN服務器上。分析顯示,西方國家的作者在被拒後發表論文的可能性比其他地區的作者高5.7%。在一個通常需要長達300天的過程中,他們平均快了23天。這些作者修改論文摘要的頻率也降低了5.9%。最終,他們發表在影響因子高出0.8%的期刊上。
按國家分類的分析顯示,來自中國和印度等亞洲國家的論文最終發表了約70%,而美國的這一比例爲85%,許多歐洲國家的這一比例接近90%。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除了人類,螞蟻也會實施截肢手術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生物學家埃裡克·弗蘭克(Erik Frank)發現,大多數螞蟻會在同伴受傷或被切斷的肢體上塗上一層抗菌黏液來治療,但紅褐色的佛羅里達木蟻(Camponotus floridanus)採取了不同的策略:它們咬掉同伴受傷肢體的剩餘部分,有效地切斷了它。
弗蘭克稱,這是第一次發現昆蟲切斷同伴的腿來挽救它的生命,另一個能做到這一點的物種就是人類。其他動物,如蜥蜴,會爲了躲避捕食者而脫落自己的四肢。
大多數螞蟻都有分泌抗菌化合物的腺體,以避免真菌和細菌感染,這些感染通常通過傷口進入它們的身體。但佛羅里達木蟻在進化過程中失去了這個腺體。爲了弄清這個物種是如何生存的,弗蘭克的團隊在螞蟻的股骨處切開了它們的腿,並將傷口暴露在銅綠假單胞菌中,這是一種常見於土壤中的細菌。研究小組將一些螞蟻隔離,並將其他螞蟻放回巢穴。
返回巢穴的螞蟻很快就被一兩個同伴靠近,啃咬股骨以上的腿部,將其完全切除。90%接受這樣“手術”的螞蟻存活了下來。相比之下,被隔離的螞蟻只有40%活了下來。
弗蘭克稱,就像它們的等級社會結構一樣,截肢是螞蟻進化出與人類非常相似的“複雜行爲”的另一種令人驚訝的方式。“這就像從戰場上找回受傷的士兵,然後對他們進行治療。”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1、人工智能照片編輯徹底改變了業餘攝影
近年來,人工智能(AI)極大地改變了照片編輯的狀況。通過將人工智能集成到照片編輯應用程序中,業餘攝影師可以用專業質量的效果提升他們的照片。
人工智能攝影工具利用機器學習算法讓照片編輯的各個方面實現自動化並優化。這些工具可以自動調整曝光、對比度和色彩平衡,傳統上這些任務需要細緻的手動調整。
一些先進的工具甚至提供了天空替換和智能修圖等功能,使我們能夠毫不費力地改善照片。通過處理大量數據,人工智能使這些應用能夠提供精確的調整,以滿足用戶的偏好。
隨着人工智能的出現,我們見證了人工流程向自動流程的轉變。早期只有基本的自動更正功能,但今天的軟件可以執行復雜的編輯。最近的創新,如美國Luminar公司的天空替換工具,突顯了當前人工智能能力的複雜性。
人工智能使照片編輯大衆化,使更廣泛的用戶可以獲得專業級別的增強功能。對於業餘攝影師來說,這意味着更少的時間花在複雜的編輯上,更多的時間用於捕捉瞬間。
2、酒精耐受性隨年齡增長而降低:老年人需要更有節制地飲酒
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體經歷的生理變化使我們分解酒精的能力變得複雜。這就是爲什麼老年人必須更有節制地飲酒。瞭解這些變化有助於降低健康風險,並倡導少飲酒。
老年人酒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身體發生的變化。有些人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體脂肪增加,肌肉減少。這意味着體內的水分更少。
由於酒精溶於水,如果飲酒多但體內水分少,血液酒精含量(BAC)就會上升。2023年,一份腎臟研究和臨牀實踐報告稱,超過60歲的男性和女性的身體水分百分比大幅下降,使得飲酒的影響更嚴重。
此外,老年人的肝臟功能較差,降低了分解酒精的效率。這增加了酒精對身體的影響,延長了其在體內循環的時間。
對於老年人,酒精對大腦的影響更加強烈,導致協調、平衡和思考變得更加困難,從而增加了發生事故和摔倒的機率。
飲酒過量會導致與年齡相關的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以及抑鬱和焦慮等精神疾病的惡化。
酒精可能會影響通常給老年人服用的糖尿病藥物、血液稀釋劑和鎮靜劑的藥效。當這些藥物與酒一起服用時,一些組合可能會使藥物副作用更嚴重或使藥物效果不佳。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艾滋病毒疫苗研發獲得重大進展
開發艾滋病毒(HIV)疫苗的一個主要挑戰是該病毒突變非常快。雖然一個人最初感染了一種或幾種艾滋病毒毒株,但病毒複製和變異很快,導致一個人體內存在一羣毒株。但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等多家科研機構和大學已進行了一系列的臨牀前試驗,表明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開發出一種有效的艾滋病毒疫苗——讓人體內產生一種罕見抗體,這種抗體可以有效對抗多種艾滋病毒毒株。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科學》(Science)、《科學免疫學》(Science Immunology)和《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在四篇單獨的論文中進行了概述,並建立在非營利科學研究組織IAVI進行的一期臨牀試驗的基礎上。這一發現代表了艾滋病毒疫苗研發向前邁出的關鍵一步。
論文作者表示:“總而言之,這些研究表明,我們有很好的機會創造一種有效的艾滋病毒疫苗——我們只需要在未來的臨牀試驗中不斷迭代。”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人類正更多地吸入微塑料,導致患上癌症等疾病風險上升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全球範圍內,環境中能被人體吸收的微納塑料(MNPs,包括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和小於1000納米的納米塑料)濃度上升,可能會增加人類患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肺病等嚴重疾病的風險。
像癌症、糖尿病這樣的非傳染性疾病與身體器官的炎症有關。環境中微納塑料濃度的上升,可能會增加人體消化和呼吸系統對微納塑料及其滲濾液的吸收,隨着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增加患上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和疾病的嚴重程度。
嬰兒糞便中的微納塑料濃度明顯高於成人,這可能是因爲嬰兒食品的製備、盛放和儲存過程中經常使用塑料。幼兒的行爲,比如喜歡把東西放進嘴裡,也可能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呼籲在人類健康和環境研究中採用全球一體化的“一同健康”(One Health)舉措,這將有助於揭示人類微納塑料暴露上升背後的環境機制以及這些顆粒與非傳染性疾病的聯繫。
2、“捕獲”暗物質的新實驗可能揭開宇宙奧秘
英國諾丁漢大學物理學院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3D打印的真空系統,他們將在一項新的實驗中使用該系統來降低氣體密度,然後加入超冷鋰原子,試圖通過探測疇壁(Domain Wall)來“捕獲”暗物質。這項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D》雜誌上。
諾丁漢大學物理學院的克萊爾·伯拉格(Clare Burrage)教授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她解釋稱:“構成世界的普通物質只佔宇宙內容的一小部分,大約5%,其餘的要麼是暗物質,要麼是暗能量——我們可以看到它們對宇宙行爲的影響,但我們不知道它們是什麼。人們試圖測量暗物質的一種方法是引入一種叫做標量場的粒子。”
研究人員基於具有雙阱勢和直接物質耦合的光標量場的理論構建了這個3D真空系統,該系統將經歷密度驅動的相變,導致疇壁的形成。
該系統花了團隊三年的時間來構建,他們希望在一年內取得成果。(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