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才過4天已201人熱到送醫!今明更高溫 防中暑6大重點一次看

▲近來持續高溫炎熱天氣,熱傷害就醫人數也持續上升,資料照。(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連日高溫炎熱天氣,今明兩天還可能更熱!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7月至昨日爲止才短短4天,就已經有201人次因爲熱傷害就醫。國健署指出,在高溫溼熱的環境下,當水分補充不足,加上人體的水分流失,可能會引起脫水或熱傷害;醫師也提醒,避免中暑有6大措施,在高溫環境中應該多注意自我保護。

中央氣象署表示,未來一週高溫炎熱,普遍高溫可到33到35度,大臺北及南部地區有局部37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率。氣象粉專也透露,太平洋高壓強勢增強中,而且將在今天、明天達到最強時刻,最酷熱的時候要來到。

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在高溫溼熱的環境下,當水分補充不足,加上人體的水分流失,可能會引起脫水或熱傷害,嬰幼兒、長者、戶外工作者及患有慢性疾病者等高風險族羣一定要特別注意。

國泰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洪錫成表示,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以及最嚴重的熱中暑。熱痙攣主要原因與大量流汗造成的體液流失,以及電解質不平衡有關,導致肌肉不自主的收縮而產生痙攣現象,造成肌肉疼痛;熱暈厥則是皮膚表面血管擴張散熱,使腦部血流減少,導致暫時性的暈厥。

至於較嚴重的熱衰竭,洪錫成指出,是因爲體液流失過多,使心血管循環系統衰竭,造成全身血流不足而出現全身性的症狀,包括大量出汗、全身無力、頭暈、臉色蒼白、噁心嘔吐、心跳加快等;此時體內的溫度升高,不過仍在攝氏40度以下。

若前述症狀較輕微時未立即處理,則可能進展至最嚴重的熱中暑。洪錫成分析,此時體溫已超過攝氏40度,且出現意識不清等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情形,皮膚表面也因無法散熱而呈現乾燥燙紅的狀態,若不緊急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

洪錫成提醒,炎熱環境中,溼度對於熱傷害發生的影響也非常大;環境中的相對溼度越高,汗水越難蒸發,就越容易發生熱傷害,若必須在高溫的環境下運動或工作,可藉由下列預防措施來減少熱傷害發生:

1、避免直接曝曬陽光

可搭立帳篷、撐陽傘,或利用樹蔭遮陽,也儘量避免於正中午最炎熱時進行戶外活動。

2、保持涼爽

穿着輕便、透氣的衣服,採用風扇或水霧,來降低環境中的溫度。

3、補充水分

在高溫環境下大量流汗會造成水分流失,必須隨時補充水分或是含有均衡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避免等到口渴時才喝水。

4、充分準備

事先準備冰塊或冰毛巾,以備即時降溫。

5、及早辨識

熟知熱傷害相關症狀,一有不適須儘快移至陰涼處進行初步處理,並視情況及早就醫。

6、注意高危險羣

留意身旁熱傷害的高危險羣,是否有任何身體不適的情形,不可將嬰幼兒或老人獨自留在通風不佳的室內或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