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大廠已轉戰東南亞 中小型紡織廠還在苦撐

成衣代工廠儒鴻、聚陽、光隆以東南亞爲生產基地,主要客戶多爲歐美及日本市場。圖爲2023臺北時裝週閉幕。(陳俊吉攝)

「沒有(影響)!」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在今年的臺北紡織展,接受媒體詢問若ECFA退場,會否對紡織業造成衝擊,給了這兩個字的簡單回答。事實上,根據紡拓會統計,目前出口到大陸的紡品,以布、聚酯纖維絲爲大宗,若ECFA喊卡,影響的也是中小型紡纖廠。

紡拓會指出,2022年外銷到大陸的紡織品佔當年外銷總額14.2%,達12.6億美元。其中屬ECFA清單中紡品約10.3億元,主要以針織布、聚酯纖維絲爲大宗,相較於ECFA剛開放時曾經達到17億美元的高峰,減幅將近4成。

會有這微妙的變化,與美國前總統川普任內發起美中貿易戰有關。原本紡織廠就面臨在大陸人工成本提高,品牌要求供應鏈南移壓力,美中貿易戰一開打,歐美品牌加速供應鏈移出中國,使臺灣紡織廠商對大陸市場依賴日減,8成上市櫃紡織廠早就轉戰東南亞。

以對東南亞着力最深的遠東集團爲例,旗下遠東新世紀包括純對苯二甲酸(PTA)、固聚酯粒、聚酯棉、成衣、工業用絲、加工絲(DTY)、瓶胚、聚酯粒等紡纖上中下游的產品項目,都在東南亞的產業鏈佈局投資,尤其更看準越南發展,在越南增設生產線。

業界分析,如遠東新、力麗等業者,大宗規格化輸陸產品比率已降低;長短纖織物布等得力產品本就沒有輸往大陸。成衣代工廠儒鴻、聚陽、光隆則以東南亞爲生產基地,主要客戶多爲歐美及日本市場,像是儒鴻營收佔比約3成的針織、機能布,輸陸比重也逐年下調。

至於經營業務以聚酯加工絲、聚酯原絲爲主的力麗指出,近年紡品以特殊、複合、機能性、環保回收爲主,大宗規格化產品比率逐年下降、現幾乎無生產。而纖維絲等紡品,出口也以日本、北美等市場客戶爲主。

相較於大型紡織業者有足夠財力前進東南亞設廠,逃過ECFA可能喊卡壓力,中小型紡織廠近年面臨大陸本土紡織廠的低價競爭,其實已經戰得很辛苦。紡拓會表示,將輔導有出口到大陸的中小型紡纖廠、生產規格化紡品的企業等,或分散市場或開發新的客戶。

身爲紡織業上游的臺塑董事長林健男,一語道破ECFA若取消可能造成的衝擊。他說,實質影響對營業額衝擊並不大,研判心理層面影響較大,可能會有「無形的殺傷力」,畢竟ECFA是兩岸和平交流的重要指標,倘若喊卡,多少都會衝擊兩岸關係間的友好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