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迷思 誤了過動兒及早治療
快開學了,家長擔心小一新生上課坐不住,被當過動兒受排擠,或以爲過動兒長大就會好,相關調查認爲,這類9個迷思可能會耽誤治療。
檯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今天指出,大約8%到10%的小一到國三的孩子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他常在治療學童時,連帶發現家長不耐久候,開始莫名其妙發脾氣責罵孩子,顯然研判家長是未曾治療的過動症。
許正典說,過動兒典型症狀是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丟三落四,遠足時只記得帶乖乖,其他都忘了,進入青少年容易人際關係不佳,情緒暴燥,甚至藉由菸酒毒品「自我治療」,打電動滑手機才能專心,成人後經過社會化,轉換爲衝動控制差,生活秩序亂,常換工作等。
許正典說,12歲之前是治療黃金期;然而,臺灣赤子心教育基金會林玲華觀察,部分家長在過動兒小時不就醫,直到升國中才去看醫師取得診斷證明,孩子上特教班可以加分。
許正典並和赤子心基金會歸納家長的9個迷思,包括孩子很調皮好動就是過動症、孩子有過動症是因爲父母管教不當、過動孩子智商較低且成年後成就也較低、吃甜食喝汽水的孩子會過動症、常看電視用手機或平板等3C產品的孩子會有過動症、過動症孩子長大就會好。
兩人認爲,這些迷思近來常在校園、家庭、醫院診間流傳,反映了許多家長心中對過動症的是似而非的認知;其他迷思是:過動症不需藥物治療、過動症吃藥要吃一輩子、過動症治療藥物有害會成癮,則反應出家長對用藥的疑慮
許正典說,過動症是神經認知功能受損而引發的疾病,80%主要可能和遺傳有關,後天不良的環境因素如過量的3C產品聲光刺激,與不當的生活型態亦可能影響。成因複雜,也未必跟食物有關,診斷需經過多元面向的鑑定,
他,自做主張突然斷絕孩子使用3C產品,可能更讓孩子找不到注意焦點,不如培養專心的環境,例如讓孩子一心一意的環境,專心繪畫、專心藝術治療等,配合治療,讓大腦注意力集中。10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