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太瘋狂了!
如果沒有最近的暴漲,今年滬深兩市可能創下近30年來首次年線三連陰。
但是,沒有如果。
9月30日午後,滬深兩市成交突破2萬億元,較前一日此時放量超8500億元,創出2015年6月15日以來成交紀錄。
單隻股票漲停已經不算什麼,各個指數ETF也悉數漲停,創業板指數一度漲超15%,全部A股下跌的股票不超過10只。
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集體出手,推出降準、降息、降存量房貸等諸多重磅政策,甚至涉及此前從未有過的央行間接入市,力度歷史罕見。
9月26日,最高決策層舉行會議,強調要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再次定調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
過去幾年,監管層一直在推進制度層面的改革,最主要的方向是大力吸引國內外的長期資金,大幅提高機構投資者佔比,從需求端改變A股投資者結構。
投資者結構的變化,是市場成熟度的重要象徵。市場趨向成熟的一個重要跡象是,過去幾年A股雖然表現不佳,但是下跌幅度和波動率遠低於過去幾輪調整週期,行情的穩定性大大提高。
今年2月7日,中國證監會換帥,吳清出任中國證監會主席,並且是首位有着證監繫統履職經歷的掌舵者。吳清的上任,意味着中國證監會高層的人事任免、組織模式掀開了新的篇章,證券行業的監管也迎來了更爲專業和市場化的方式。
吳清上任後的最明顯變化,主要是從供應端改善市場生態,通過大幅壓減IPO規模,規範和嚴格限制大股東減持,給市場休養生息的時間。
截至9月24日,今年在A股上市的公司只有65家,募資總額不到500億元,不到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而退市公司達到51家,比去年全年退市數量還要多。
與此同時,今年內發佈承諾不減持股份相關公告的上市公司已有136家,承諾不減持股份期限爲6個月至60個月不等。年內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144.97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70%。
上市公司的質量提升和投資價值,也被監管層提高到空前的高度。
9月24日國新辦發佈會後,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並就《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表態支持上市公司在做好主業經營的同時,依法合規運用併購重組、股權激勵、現金分紅、投資者關係管理、信息披露、股份回購等方式,推動上市公司投資價值提升。
事實上,今年早些時候,證監會就已對併購重組大開方便之門。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6日,今年已有15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重大重組事件的相關動態,而2023年全年的數量僅爲131家。
與2015年亂蹭熱點題材的跨界併購不同,今年的併購重組重點是產業內的資源整合,以及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的併購重組,主要目標不是爲了短期股價上漲,而是爲了長期投資價值的提升。
分紅和回購的政策力度,也在大幅提高。
今年3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提出對多年未分紅或股利支付率偏低的上市公司,通過強制信息披露、限制控股股東減持、實施其他風險警示(ST)等方式加強監管約束,上市公司以現金爲對價,採取要約方式、集中競價方式回購股份並註銷的,回購註銷金額納入股利支付率計算。
政策刺激下,今年擬中期分紅的上市公司數量,已超越過去三年總和,分紅總和再次創下同期歷史新高。發佈回購預案的上市公司數量達到1296家,較去年全年的611家接近翻倍,創歷史新高。特別是貴州茅臺的60億回購計劃,不但是上市20多年來的第一次,同時也創下今年A股回購紀錄,顯然也是明顯的呵護市場之舉。
今年股市政策面迎來的最大利好,其實不是證監會,而是來自央行。
在國慶前的國新辦發佈會上,央行宣佈將新設立專項再貸款工具,旨在支持上市公司回購和主要股東增持股票,穩定資本市場,首期額度爲3000億元,未來可視運用情況擴大規模。
與此同時,央行還將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通過自身持有的股票ETF等證券資產作爲質押,從中央銀行獲取流動性,首期互換便利操作規模5000億元,未來可視情況擴大規模。
"我跟吳清主席說了,只要這個事情做得好,未來可以再來5000億元,或者第三個5000億元,我們是開放的。"央行行長潘功勝的表態,意味深長。
從法理上看,央行不能直接投資股票,互換便利政策意味着,代表國家意志的央行可以持續地變相入場持有股票。在銀行體系貨幣空轉的背景下,央行入場代表着股市將成爲全新的貨幣增發渠道,承擔起激活貨幣、提振經濟的功能,股市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換句話說,這本質上就是中國版的量化寬鬆,帶來源源不斷增量資金的同時,對股市的積極影響將極其巨大且深遠。
央行衝破重重阻力直接下場,顯然是認識到股市在當前環境下的破局作用。
中國有2億多股民,通過基金投資股市的估計也有2億以上,股市上漲,意味着4億多人的財富增長,消費就會得到極大提振。
對於上市公司來講,市場活躍、股價提高,意味着更好的融資和經營環境,中國一些企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
政策的落地和發酵當然還需要時間,但是伴隨市場生態的鉅變和國家意志的力挺,估值已具備較大吸引力的A股,還會有全新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間。
我們應該再多一點信心和耐心,再給A股一點時間,我們的目標不是爲了短期股價燦爛,而是爲了長期能一直燦爛。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爲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