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掀併購熱潮 近600單推進中
在監管層的大力支持下,A股市場併購升溫。經同花順iFinD統計,截至目前,市場上正在推進的併購事項近600單,涉及公司包括上海建科(603153)、大唐電信、銀河電子等。多位市場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除了監管層推動之外,IPO收緊也是併購市場火熱的原因之一。除了正在進行的併購事項,也有券商分析師向記者透露,不少上市公司目前正在觀望尋找優質併購標的。
近600單併購進行時
經同花順iFinD統計,截至目前,上市公司正在進行的併購事項近600單。5月29日晚間,廣電運通披露公告稱,公司擬以4.517元/股的價格收購個人股東劉英所持有的廣電五舟10%股份(即1261.894萬股),交易金額爲5699.975萬元。除此之外,5月29日,上海建科也披露稱,公司正在籌劃收購上海投資諮詢集團有限公司股權事項。
上市公司併購熱情高漲背後,證監會也在大力支持上市公司通過併購重組提升投資價值。2月5日,證監會上市司召開座談會指出,上市公司要切實用好併購重組工具,抓住機遇注入優質資產、出清低效產能,實施兼併整合,通過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提升投資價值,增強投資者獲得感。
參會上市公司也表示,將結合企業自身情況,用好併購重組工具,積極提高上市公司資產質量,增強回報投資者的能力。
除了監管層的推動,IPO收緊也是併購市場升溫的原因之一。華南一家上市公司證券部總經理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IPO收緊後其實利好一些有併購需求的上市公司,可以讓公司用更低的價格拿到更優質的標的,在併購上能有更大的議價空間。
已有IPO撤單標的
就近兩個月來看,市場併購標的中已有IPO撤單企業。
今年5月14日,亞通精工披露重組預案顯示,公司擬以支付現金方式購買興業集團、新星合夥持有的日照興業汽車配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業汽配”)55%的股權。
截至2023年末,興業汽配總資產、淨資產、營業收入分別爲18億元、14.47億元、15.91億元,分別約佔上市公司總資產、淨資產、營業收入規模的51.12%、70.28%、92.39%,交易完成後標的資產對上市公司資產結構和業績影響較大。
需要指出的是,標的興業汽配曾有過一段獨立IPO的經歷。上交所官網顯示,興業汽配曾衝擊滬市主板上市,公司招股書在2023年3月2日獲得受理,不過今年4月3日撤單。這也意味着IPO撤單僅逾一個月興業汽配就擬曲線登陸資本市場。
除了興業汽配之外,速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速度科技”)也在IPO撤單後擬曲線上市。今年4月15日,A股公司登雲股份披露公告稱,公司擬購速度科技控股權。需要指出的是,速度科技原名速度時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曾在2021年衝擊創業板,不過2022年撤單,是一家時空大數據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
華東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併購有三方面利好,首先上市公司方面響應政策,推進併購重組,做大做強上市公司;其次對於標的來說,也能實現曲線上市,間接進入資本市場融資;對於市場來說也是好事,IPO標準提高後,對於達不到要求的擬IPO公司,通過被上市公司併購的方式,也能讓想要退出的一級市場投資者實現退出,進而進行再投資。
多家公司尋求標的
北京商報記者從多位市場人士處獲悉,目前多家上市公司正在尋找優質標的進行併購。
有上市公司投關經理對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目前市場上有不少公司在尋求標的併購,併購類型上趨向於公司產業鏈上下游。有券商分析師也對記者表示,“IPO市場不好做,不少投行已經將重心放到了併購重組市場”。該券商分析師也坦言,目前已經接收到了不少公司的併購需求,有合適的併購標的也會給上市公司推薦。
華南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對北京商報記者介紹,公司併購標的的選擇有多種方式,一是可能是熟人介紹的優質標的,二是企業負責人通過參會方式認識到的優質標的公司,另外,公司方面確實也會跟券商接洽,將公司併購標的的偏好、類型給到中介機構,他們也會給尋找對應標的。
華東的一家汽車行業上市公司投資經理更是對北京商報記者坦言,公司正在尋求產業鏈上下游的優質標的,如果有合適機會會果斷出擊。
作爲上市公司的一項重大決策,併購重組背後存在的風險問題也不容小覷。財經評論員張雪峰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併購可以帶來快速擴張和提升競爭力的機會,但同時也伴隨着整合、財務、估值和法律等多方面的風險。因此,企業在進行併購重組時,需要進行全面的盡職調查和詳細的風險評估,以確保併購的成功和長遠利益。
張雪峰進而表示,併購通常需要大量資金,如果公司融資結構不合理,可能會增加財務負擔,甚至導致財務困境。此外,併購後公司可能面臨整合難題,如企業文化、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的融合。這些整合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影響公司的運營效率和員工士氣。
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亦表示,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影響,也可能帶來一些風險和挑戰。在實施併購時,公司需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並採取適當的措施來應對可能的風險和挑戰。
北京商報記者 馬換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