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迎來爆發!新能源賽道領漲,基金經理調倉這些板塊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漫遊 上海 北京報道

10月25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上漲,全市場超4300只個股上漲,其中,新能源板塊領漲。

中歐基金成長派基金經理劉偉偉認爲,從全球範圍來看,AI正在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而國內也將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作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科技、智能汽車、光伏儲能等方向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產業載體。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多家基金公司發佈了2024年三季報,並對四季度整體表現看好。隨着政策陸續落地,我國經濟、市場信心將受到提振,與之相關的板塊成爲基金經理調倉的方向。

新能源賽道領漲

截至10月25日收盤,滬指漲0.59%,深成指漲1.71%,創業板指漲2.93%,北證50指數漲0.08%,較上日放量2673億元。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楊德龍分析稱,考慮到中國人民銀行創設的兩個工具,A股市場將迎來增量資金。一方面是給證券、基金、保險等機構提供互換便利,首期額度高達5000億元,後續可以視情況繼續推出,且現在已經有2000億元左右的申購申請額度,這將給市場帶來增量資金;另一方面是創設了再貸款工具,上市公司及大股東可以向商業銀行申請再貸款業務,中國人民銀行將向銀行發放再貸款,提供的資金支持比例是100%,再貸款利率是1.75%,商業銀行對客戶發放的貸款利率2.25%左右,是以比較低的利率來支持上市公司進行回購。“目前已有20多家上市公司申請了再貸款業務,預計年內上市公司回購的金額還會大幅增長,年內突破2000億元的可能性很大,這也是給市場帶來真金白銀的利好,同時體現了上市公司作爲產業資本對於本公司未來發展業務的看好,以及對於本公司股價被低估採取的一個果斷行動,釋放出了非常積極的意義。”楊德龍說。

板塊題材上,10月25日A股光伏設備、固態電池、pet銅箔等新能源相關板塊漲幅居前。

國泰君安研報表示,當前新能源車產業鏈處於週期底部區間,新能源車旺季疊加儲能強於預期鋰電需求迎來改善,隨着2025年歐洲碳排放方案落地和美國可能的儲能“搶裝”,鋰電中期需求有望持續拉動。

在政策面,日前,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發文稱,近期光伏產業相關的利好消息頻繁發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晶硅光伏行業走回正常軌道。下游電池企業考慮大規模抄底備貨,硅片短期內連續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劉偉偉指出,隨着電池、光伏組件等產品價格快速下降,全球範圍內逐步迎來,光儲一體化平價;今年以來儲能需求在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區域出現了爆發,今年是全球光儲平價的元年,這也是中國企業具有絕對優勢的領域。

基金經理密集調倉

記者注意到,多家基金公司發佈了2024年三季報,部分基金經理在三季度中顯著加大了對新能源、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的佈局。

如10月22日,施成管理的國投瑞銀進寶基金披露2024年三季報,施成在基金三季報中透露了其調倉的思路。他表示,在新能源應用方面,去庫存週期已經結束,庫存週期上行也尚未發生。大幅下跌的價格,將在未來1—2年刺激需求。一方面,儲能的需求預計將快速增長,拉動新能源行業增速,而光儲的平價化,會進一步刺激光伏和儲能裝機的迅速增長;另一方面,汽車的全球化也會發生,提供穩健增長的基石,中國不斷創新的汽車產品,也很可能在未來的幾年裡展開全球化。預計新的週期將沿着應用—中游—上游的節奏展開。隨着產品價格的大幅下跌和新技術的應用,產品的性價比大幅提升。終端的單位用量提升和新興的應用領域出現,會帶來新一輪的需求增長。

對於中國經濟的週期性趨勢,中歐基金價值派基金經理藍小康始終保持樂觀。他在中歐融恆平衡混合三季報中指出,與國外的股市相比,中國各行業優質公司的定價並未能反映中國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化工、鋼鐵、電池、乘用車、商用車、工程機械、造船等諸多行業的優質公司估值都低於全球同類企業,但事實上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還在提升,體現了更強的競爭力,但卻並未被全球投資者做公允的久期定價,反而躑躅於短期的景氣較低。再比如美國的一些消費品公司,在目前美國較高的無風險利率下,這些公司無論是絕對估值,還是2008年以來股價漲幅與利潤增速的對比,我們很難理解這是符合價值規律的定價。對於美國股市,對於近兩年與美國交好的印度的股市,在定價上獲得了非基本面的溢價;而中國的公司,從全球市場來看是顯著低估的。我們堅信價值規律遲早會迴歸。而隨着美國進入降息週期,隨着國內政策的轉向,迴歸的時機已經成熟。

鑫元基金基金經理陳立表示:“9月底的政治局會議表明將正視經濟困難,預計後續將從貨幣、財政到產業方面系統出臺經濟政策組合拳。政策發生重大轉變,四季度有望快速落地,預計對中國經濟、市場信心將起到較大提振。”

管理上,隨着季末國內迎來政策重大轉機階段,基金快速提升權益倉位至較高水平,陳立配置重點圍繞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醫藥等產業方向。關於後市投資,陳立將重點把握能順應產業趨勢,帶來效率優化與變革的產業機會,也將關注併購整合推動結構優化、財政發力帶來消費受益的機會。

(編輯:夏欣 審覈:何莎莎 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