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着北京的南北運河居然無法通航
京杭大運河的北段,具體指北運河與南運河之間,是通過跨越海河來實現連接的。實際上,這一段落中,北運河與南運河是分別注入海河,並藉此實現相互連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它們在海河處交匯,但二者之間的水流並不直接互通,而是各自獨立地流向海河。
北運河流域廣闊,其面積達到了6166平方公里,全長達160公里,平均寬度也有38公里。其中,山區面積佔據了952平方公里。
根據天津市的水文資料,北運河的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爲1.49億立方米。其中,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56年,達到了6.41億立方米;而最小年徑流量則出現在1965年,僅爲0.069億立方米。
北運河的位置及幹流走向
2019年10月,北運河11.4公里航線開通。
2020年4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段復航。
2021年6月,通州段40公里河道全線通航。
2022年,通州段將建成城市副中心的“黃金水道”和“城市名片”。
2021年6月26日,北京段與廊坊段實現旅遊通航。
南運河的位置及幹流走向
截至2024年7月1日,各補水水源累計向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河段補水15.36億立方米,2024年南運河通航用水量爲6.43億立方米。
南運河2024年全線全年通水,但無法通航,航道疏浚和水量充足是可以恢復通航的。
天津的海河干流也通航。雖然船很少,但是畢竟有。
海河干流上的碼頭和船隻
南北運河無法通航,缺水唄!
當我們審視全國的通航河流時,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除了黃河上游(儘管在甘肅和內蒙古境內有部分河段具備通航條件,但船隻往來並不頻繁,顯得頗爲稀少)之外,很難再找出一條在年降水量低於400毫米的區域依然保持通航的河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華北地區的降水年內分佈極爲不均衡。在短短的一個月汛期內,即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這裡能迎來全年一半以上的降水量,這種降水模式的特殊性無疑對河流的通航條件構成了顯著的影響。
比方說徑流量比較充足而且年內分配在海河流域還算均勻的衛河,也就是歷史上曾通航的衛運河河流水量年內分配是這樣的。
一年裡頭有一半的時間水都很少。
華北地區的河流普遍呈現出一種鮮明的季節性特徵。在汛期,這些河流變得寬闊而洶涌,水量充沛,彷彿是大自然賦予的寬闊水道。然而,面對如此壯觀的河流,人們不禁要問:爲何不大力發展航運呢?然而,問題的答案卻隱藏在非汛期的景象之中。
當汛期過去,這些河流便迅速失去了往日的生機,變得乾涸甚至斷流。這種極端的季節性變化,使得航運在這裡變得極爲困難和不穩定。
以南運河爲例,爲了改變這一現狀,近年來相關部門投入了大量精力進行全線通水工程。爲了確保河流不斷流,他們不惜從長江、黃河、灤河等水源地引水,力求讓南運河煥發出新的生機。這一舉措不僅彰顯了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能力,也體現了對航運事業發展的執着追求。
沒水通什麼航。情況好一點的也就北運河。
北京與河北兩地在北運河旅遊通航項目上傾注了大量心血與精力,然而遺憾的是,下游的天津並未積極響應這一舉措。這一現狀導致的結果是,儘管京冀兩地已經實現了40公里的通航里程,但這片水域卻如同孤島一般,與任何一條現有的通航河流都無法實現聯通。
更爲遺憾的是,即便是與海河干流這一重要的水系,也未能實現無縫連接。這樣的通航狀態,似乎更多地只是一種象徵性的存在,而未能真正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與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