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太貴健保給付無法買單?AI可以為醫療產業解決什麼痛點
左起:勤業衆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醫療照護產業負責人林彥良、臺北醫學大學人工智慧醫療研究中心執行長李友專、 雲象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林佳穎;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勤業衆信攜手環球生技於7月初舉辦的《AI浪潮席捲生醫:策略佈局實務與指南》論壇之【專家對談】環節邀請了醫療業、科技業及壽險界的專家,共同探討了「AI智慧醫療的成功關鍵」。結果發現AI用在醫療上是相對昂貴的技術,是目前臺灣現有的健保給付制度及醫療體系所無法負擔的,因此AI能否在醫療實務上落地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經濟的問題。不過,如果以廣泛的醫療產業而言(包括護理資料整理、大數據分析),AI是可以解決一些痛點的,但業者認爲AI於生醫產業能發揮的作用遠遠不止於此。
AI的利多
【專家對談】環節的主持人,勤業衆信醫療照護產業負責人林彥良表示,AI不僅能夠協助處理繁瑣的醫療文件和術前工作,還能簡化保險理賠流程。通過生成式AI,可以利用來自電子健康記錄、感測器和穿戴式裝置等資料,輔助醫療診斷與治療,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精準度。根據Deloitte 2024年生命科學與醫療照護生成式AI展望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5%的醫療照護企業和組織正在嘗試或計劃擴展生成式AI的應用。然而,AI的應用也伴隨着一些挑戰,包括偏見、不準確和資料泄露等風險。因此,儘管AI在生醫產業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和想像空間,企業和組織仍須審慎思考並建立有效的策略和管理機制,以確保成功實現AI所帶來的效益。在這個以資料驅動的時代,生成式AI的廣泛應用將可能徹底改變醫療照護產業的運作模式,爲患者和醫療專業人士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改進。
另一專題講者工業技術研究院產科國際所副所長張慈映則指出,AI爲智慧醫療開啓應用契機,扮演驅動醫療創新的關鍵要角。例如智慧醫材可透過AI 輔助,降低智慧醫療器材使用門檻;智慧醫院以AI輔助支援臨牀決策,增進醫療服務效能 ;個人化醫療以AI加值數位生物標記,提供最佳個人化治療方案;預防醫學透過使用AI整合裝置監測風險,引領健康生活。
根據Biospace調查之結果顯示,2023年生命科學分析市場中的AI市場規模估計爲20億美元,預計到2032年將達到約51億美元,2023至2032年間的年複合增長率則爲10.98%,顯見AI在生醫產業應用裡的無限潛能。隨着數位浪潮一波又一波襲來,如何利用AI加速藥物的開發、加速新藥的篩選、研發,以及透過篩檢基因資料庫,找出各類型患者適合的藥物,對於個人化醫療與精準醫療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
以上提到的都是AI在生技醫療產業的商機,能看到的很多,但真正吃到的有多少?
【專家對談】的3位與談嘉賓,包括臺北醫學大學人工智慧醫療研究中心執行長李友專、雲象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及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林佳穎,分別代表了醫療、醫材及壽險界,共同分享了AI在醫療產業的應用狀況;瞭解AI讓各個產業產生怎麼樣的一個調整。
從調研分析、市場報告、專家言論看起來,AI潛力無窮,商機無限;但事實上,真正落地、於實際醫療行爲或新藥研發過程產生貢獻的似乎佔比不高,至少在臺灣是如此。實際問題究竟出現在那?
北醫李友專:把錯誤再降低、把疏漏再降低,提升精準度
李友專指出,現今美國的醫療費用已經達到4.7兆美金,是其國防預算的3、4倍;而美國的國防預算則是中國國防預算的3、4倍,有多重要可想而知。總的來說,全球只有一個領域每年以10%不斷的在成長,連續三四十年,就是醫療照護領域。主要原因是由於現今社會是一個普遍傾向老化的社會,隨着人們年紀越來越大,而醫療又越來越進步、藥越來越多,此一領域的產品也是每年不斷增加。
李友專舉例說,像是餐廳,不會每年菜單都增加10%,然後連續40年成長;但反觀藥單卻可能每年都會增加那麼多;因此需要很大的費用及人力投入。然而,費用及人力因有所限制而被壓縮,壓縮到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Burnout(職業倦怠)。
「你不管到全世界那個醫學會開會,最嚴重的也就是最多人去參加的那個會,第一個是Burnout的主題,第二個就是AI的主題,這其實不是巧合;因爲大家覺得這可能是唯一有解方的地方。」
李友專指出,臺灣的醫院有30%的病牀是沒辦法開的,原因是護士不足。如果直線思考認爲多付一點給護士讓他們願意來工作就行,但如果真的這樣做,醫療系統可能便會因經費問題而撐不下去。結果變成現在死撐在這個點,能維持醫療但卻不足。不僅護士用血汗苦撐,醫師的薪酬也不斷下降,造成人才流失。
李友專認爲AI是一定要推行的,但AI能解決什麼痛點呢? 李友專提出了幾個方向,包括把錯誤再降低、要把疏漏再降低:less error、less omission。
如果以上提的比較保守,那積極正向的就是more precise,要更精準。像利用AI,可以分析如何就不同的患者採用不同的治療,達到更精準更快、更早介入治療的目的。當AI可以使醫療更精準更快、更早介入治療後,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burnout的問題,讓醫護人員的血汗量消耗可以降低,避免醫療系統崩壞。唯有好好利用AI工具,醫療系統及產業纔有可能保有持續性的未來。
雲象科技葉肇元:AI很貴,誰來買單?
葉肇元指出,其實上一波AI大概是從2017年開始,只不過是6、7年前的事,今天大家又突然開始討論生成式AI;但對葉肇元來說,前一波看起來比較遜的AI可能更有用一些。主要是因爲生成式AI在醫療領域上有一個比較大的麻煩,就是它會產生一些不是我們真正想要它產生的東西,在解決務實的問題方面有時候很困難,因爲其結果不見得可以控制得很好。
其實上一波看起來比較遜的AI沒有成氣候的最大原因是因爲他沒有真正落地。如今面對生成式AI的議題,如果要問到底有沒有解決痛點?葉肇元認爲是沒有的。主要原因不在技術,而是經濟政治、以及社會的問題。
「因爲講到底,其實臺灣可能沒有錢來付給這麼高端的科技,這是大家不敢拿出來講,但產業界卻非拿出來講不可的問題,我舉個例子,從2017年開始,國科會及很多部會,都拿出很多經費拿來補助當時很流行的AI。然而,到目前爲止,受補助的AI技術在醫院落地的幾乎數不出來,幾乎沒有醫院真正付錢給這些當初國科會想要去鼓勵發展的AI科技。這些AI技術都侷限在拿政府的補助案,從一個部會補助完畢之後,再讓下一個部會拿他的錢來接手這些其他部會補助出來的東西,繼續把這KPI一路寫下去,寫到看起來好像可以出海。這些技術、這些補助,已經一路補助到市場準入計劃,還有海外市場拓展計劃,就是不同的部會一路補助到現在,那到底病患有沒有用到?」
現在臺灣到醫院就診的話,很難看到AI真的應用在日常醫療行爲中。但事實上,針對醫療行爲,AI技術是有解決痛點的。葉肇元表示,如果在美國的話,假設病患中風到醫院診療,可能會有一個VCI的演算法(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幫病患檢查看要不要做一個血栓溶解的治療,但進行VCI演算法要給付給醫院1,040美元。在臺灣,只有少數醫院會購入VCI演算法,絕大部分都沒有。因爲在沒有健保給付的狀況之下,醫院本業是虧錢的,如何有能力讓客戶使用此一AI技術?
葉肇元舉了一個醫院有便用AI的例子,但他覺得那是一個有點悲慘的例子。
「奇美醫院有用生成式AI來做一件事情,就是護理資料的彙整,但這個絕對不是一個產業應用的好例子。爲什麼他們要做護理資料的彙整?因爲現在護理人力缺乏的原因,有時候工時會被偷,也就是說護士下班之後纔可以交班。醫院本身也是沒辦法,因爲沒有經費可以付更多錢給護士;因此奇美院就想用AI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我們還是回來想個數學問題,如果你沒有錢付給護士,請問你怎麼會有錢付給AI呢?AI是很貴的啊。」
葉肇元認爲源頭在於在臺灣的醫療體系中,根本的給付問題沒有辦法解決。所以具體應用場景其實大家網路上都可以找到,如果要問生成式AI在醫療領域上面有什麼具體應用場景,網路上可以看到非常多,但如果實際到醫院去問AI在醫療上的應用,可能不容易找到。葉肇元指出,雲象科技雖然是以數位病理知名,但如果要認真研究雲象有什麼AI是醫院用得上的,可能得到的答案只有大腸鏡的AI,那爲什麼呢?「因爲它可以用在自費健檢,所以醫院纔會願意買。這是唯一AI有可能落地的一個原因。」
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林佳穎:人員的體驗最重要
林佳穎所分享的企業AI應用案例比較接近資料治理,也就是國泰人壽於這幾年在整體金融集團的領導之下的轉型故事,其中一些是與AI有關的。國泰人壽的轉型故事從2018年開始,在整體轉型的議題上面,大概聚焦在以下三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員工體驗、第二個重點是客戶體驗、以及第三個重點是業務員體驗。
對保險業來講,原則上通路中最大的是人,客戶是人、行政作業人員也是人,所有的這些都是人的一個行業。國泰人壽在意這些人的體驗,因此在轉型過程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人機協作。
林佳穎指出,國泰人壽基本上有三種人,第一種人就是「千軍」。千軍是國泰人壽1,000多名的客服人員,包括臨櫃的客服人員;第二種人是「萬馬」。萬馬指的是國壽25,000名的業務同仁。除了千軍萬馬外,第三種人就是國壽全臺負責覈保、理賠的審查人員,加起來大概500名。國壽針對以上三種人,都在推行一種人機協作的系統。
林佳穎表示,國壽在2018年轉型的時候,翻轉了這三種人員的工作臺。工作臺就像醫院護理人員在工作時人手一臺手推車。每天國壽業務人員一打開系統就會看到他的工作臺、審查人員一打開系統也會看到他的工作臺;客服人員一打開系統在客戶電話進來的時候,也會看到自己的工作臺。從一開始在轉型的時候,便設計成將清楚、簡單、重要的資訊放在工作臺上面。除了清楚、簡單資訊之外,操作人員也可以對今天的工作一目瞭然;甚至客戶還沒有進線之前,客服人員已可大概看到客戶的輪廓。同樣的,業務人員還沒有拜訪到客戶之前,已可以準備好一些主要的sales talk,或者是準備好行程。因此在導入生成式AI、或者是引進一些AI產品的應用前,國壽已經將之擺放在這些人員的工作臺內,而生成式AI則是加速了這個場景的發展。
在具體實務上,林佳穎指出大概會用在三個面向。針對千軍萬馬及審查人員,第一件會做的事情是AI coach。人才很寶貴,人的時間成本也很貴,而資深人員更貴。每一次有新進人員的時候,以前都是人在旁邊進行話術演練,而客服人員也由資深同仁來輔導;因此國壽第一個很重要的場景就是運用AI coach。AI coach可以讓使用者與機器人對練,然後機器人會評分,並在評分出來後,寫出它的一些話術的知識。
至於第二個運用重點就是覈保理賠這些專業的操作,此一資訊的體系包含剛提到的AI相關的影像,這應該是國壽系統中最接近醫療產業的一個介面。AI可以做這些影像的判讀,甚至是客戶的整體風險評分。
至於第三個面向則是智慧化,而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動化。像前面提到的千軍萬馬之外,還有許多行政作業人員可能也需要做一些自動化;甚至像國壽目前有500位IT程式人員,他們在做些程式開發的時候,也需要像AI的產品來輔助,讓產出的品質更好。因此針對人機互動的結果,國壽希望整體呈現出來的效果是省時省心又省力,這也是員工體驗的重點。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臺灣版) 編輯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1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