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測量竟現類似雙縫實驗的干涉圖案
在著名的雙縫實驗裡,當一束光射向兩條窄縫時,就會出現由暗帶與亮帶構成的干涉圖案。
同樣的效果在電子、質子等粒子上也能被看到,這證明了量子力學中傳播粒子具有波動性。
通常來講,這類實驗會於納米尺度上產生干涉圖案。
在最近發佈於 arXiv 預印本服務器的一項研究裡,ALICE 合作組藉助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中鉛核之間的超周邊碰撞,在飛米尺度上測量出了類似的干涉圖案。
在兩個重核的超周邊碰撞過程中,核彼此靠近,但是並不碰撞。
在這裡,兩個核之間的垂直距離,也就是碰撞參數,大於它們半徑的總和,而且一個核發射出一個光子,這個光子轉化成了一個由夸克及其反物質夥伴組成的虛擬對。
這一對粒子與另一個原子核強烈相互作用,導致一種稱爲矢量介子的粒子發射,並且產生了兩個膠子的交換(見上圖)。這種矢量介子的產生是探測碰撞原子核內部結構的一種成熟手段。
在涉及諸如兩個鉛核之類的對稱系統的矢量介子產生過程中,無法確定是哪個原子核發射了光子,又是哪個原子核發射了兩個膠子。此外,由於虛誇克 - 反夸克對和原子核之間的強力作用範圍較短,矢量介子在兩個分離情況良好的原子核中的一個內或其附近產生。
鑑於此以及它們相對較短的存續期,矢量介子會相當迅速地衰變爲其他粒子。這些衰變產物形成了一種量子力學的糾纏態,併產生了類似於雙縫干涉儀的干涉圖樣。
在電中性的 ρ 矢量介子(ρ0)的光生成過程中,這是 ALICE 合作組近期研究的主題,干涉圖樣呈現爲 ρ0產額的 cos(2φ)調製形式,其中 φ 是由 ρ0衰變成的兩個帶相反電荷的π介子的橫向動量之和與差所形成的兩個矢量之間的夾角。預計調製的強度會隨着碰撞參數的減小而增大。
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第二次運行期間,在每對核子(質子和中子)能量達 5.02 太電子伏特的鉛 - 鉛碰撞中所產生的 57,000 個 ρ0介子的數據集,ALICE 團隊測量了不同碰撞參數值下 ρ0產額的 cos(2φ) 調製。
測量結果顯示,調製的強度隨碰撞參數發生強烈變化,其數值約爲飛米量級(見下圖)。理論計算表明,這種行爲的確是飛米尺度上量子干涉效應導致的結果。
在大型強子對撞機正在進行的第三次運行(Run 3)以及下一次運行(Run 4)中,ALICE 預計將從鉛-鉛碰撞中收集超過 1500 萬的 ρ0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