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內閣農業政策啓示 專家:攻擊就是最好的防禦

楊明憲指出,我們在戰略上常說「攻擊就是最好的防禦」,農產品因爲品質、品種、產地都有不同面向,臺灣不該迷失在小農成本比別人高,所以就沒有競爭力的盲點。(本報系資料照)

日本政府過去也透過高關稅、高農業支持來保護本國農業,而日本前首相安倍在2013年提出「攻擊型農業」概念,將日本從原本的保護型農業反守爲攻,成功讓日本創造農產外銷的佳績。專家表示,臺灣仍透過大筆補助來保護農業,但如何透過外銷把供應鏈逐一檢視改進,並透過外銷模式帶動內銷的升級,這纔是我們要借鏡日本的地方,畢竟攻擊纔是最好的防禦。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早先日本爲了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但因爲將面臨自由市場的進一步衝擊,爲強化農業體質,已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便在2013年提出「攻擊型農業」,將原本透過高關稅、高補助的「保護」轉守爲攻。

楊明憲指出,我們在戰略上常說「攻擊就是最好的防禦」,農產品因爲品質、品種、產地都有不同面向,臺灣不該迷失在小農成本比別人高,所以就沒有競爭力的盲點,農產品不像標準化的工業產品以價格取勝,農產品可以根據消費者需求來提供相對應的產品,也就不會陷入消費者只想買便宜的情況,能操作的策略其實相當多。

楊明憲說,回頭看臺灣,我們現在正處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階段,與日本當初加入TPP前的背景類似,然而外銷獎勵的補助是要開拓新興市場,而當市場逐步開拓起來時,補助就該逐漸退場,否則當農民與貿易商只想依賴補助而不顧品質時,政府喊再多的口號都難以走出國門。

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林志鴻表示,臺灣要進攻,首先體質要先提升,除了農產品外銷必須滿足進口國的品質要求外,如果要申請外銷獎勵金,水果必須是供果園的貨,讓藥品的殘留符合進口國標準,而目前區域的冷鏈物流中心也在建置中,對外銷農產的品質一定有所提升。

林志鴻說,臺灣和日本同樣因爲土地面積小,不利於用機械大量使用,生產成本相對也高,開發新市場、新通路、新品項的「三開」也在着手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