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美拉幫結夥圍困中國難得逞

來源: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7月23日報道 美國總統拜登曾揚言:“我能讓我們在太平洋地區的力量處於至少能‘擊垮’中國的狀態。”但是他真的做到了嗎?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7月17日在《拜登“擊垮”中國了嗎?》一文中對此進行了分析。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總統喬·拜登在最近的公開講話中提到其外交政策成就。他在一次電視採訪中揚言:“我能讓我們在太平洋地區的力量處於至少能‘擊垮’中國的狀態。”他提到自己將北約團結在了一起。在北約峰會後,拜登宣稱“比任何人都更有能力加強亞洲與太平洋地區的力量”。

美國與澳大利亞的關係通過澳英美聯盟等得到鞏固。日本在地區和國際安全領域也在發揮更大作用。拜登政府還與韓國開展核威懾合作,大力加強了與菲律賓的防務紐帶。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協議增強了美國盟友和夥伴之間的聯繫,例如四方安全對話機制。

然而,拜登宣稱他擁有“擊垮”中國的力量就言過其實了。

這種說法存在一個基本層面的邏輯錯誤:在對抗中國的背景下,美國的聯盟只是手段而非目標。

如果美國要在亞洲國家的貿易投資方面與中國競爭,就迫切需要制定經濟方略。拜登政府的標誌性倡議“印太經濟框架”(IPEF)乏善可陳,它永遠無法爲印度洋-太平洋國家提供更多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但該地區恰恰看重這一點。

相比之下,中國在該地區的貿易架構中表現積極,甚至已經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這一貿易協定的前身是被美國拋棄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拜登政府在維護現有聯盟關係方面取得了成功,不過這就像是在推一扇敞開的門。而在拉攏更多“不結盟”的亞洲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方面,拜登政府沒有取得多少成果。美國將與越南的關係升級爲“全面戰略伙伴關係”,但這並未對越南的外交政策大方向產生明顯影響。

在太平洋島國地區,美國國會最終決定繼續資助《自由聯繫協定》,但這一決定是在長時間拖延引發地區騷動後才作出的。美國還在所羅門羣島重新開設大使館,與巴布亞新幾內亞達成一項安全協議。但沒有跡象表明美國對該地區的支持將顯著增強美國的影響力。

因此,拜登的亞洲政策在美國現有優勢領域表現得最爲強勁,例如在聯盟、防務和東北亞方面;但在美國的劣勢領域一直是最無力的,例如在重塑軍事平衡、實現經濟方略和影響不結盟國家方面。(編譯/胡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