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中國探月任務撼動“太空格局”

參考消息網7月5日報道 “很顯然,現在有一場重返月球的競賽。”

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6月28日在《中國的探月任務撼動地緣政治》一文中,分析了新的競賽與冷戰時期太空競賽的不同之處,以及中國在其中的領先地位。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將從月球背面採集的樣本成功帶回地球,這在全球尚屬首次。

中國的探月任務表明,它在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但它並不是唯一伸手去觸碰月亮的國家。俄羅斯正在與中國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印度也成功登陸月球南極。日本的機器人着陸器登陸後,在月球上度過的嚴寒夜晚數量超過預期。美國“阿耳忒彌斯”計劃旨在將第一位女性和第一位有色人種送上月球,這是在月球上建立長期存在任務的一部分。

很顯然,現在有一場重返月球的競賽。人們很容易將20世紀的太空競賽,即蘇聯和美國之間充滿政治色彩的競爭,與今天正在展開的太空競賽相提並論。但這次不僅僅是留下腳印,開採月球資源是重點。此外,兩者在地緣政治上也存在一些重要差異,對澳大利亞和其他中小國家都有影響。

20世紀70年代阿波羅計劃結束後,月球不再被關注,全球的航天投資轉向滿足人類在地球上需求的衛星技術。

讓今天的太空競賽與過去不同的是,政治“太空格局”要複雜得多。20世紀,只有少數國家擁有進入太空所需的經濟和技術資本。今天,近80個國家有航天計劃,航天也是高度商業化的。大約三分之二的衛星爲商業衛星,軍方購買空間服務,如地球觀測數據、太空情報、通信能力和發射,而不是將這些作爲主權能力去擁有。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嚴重依賴商業合作伙伴爲“阿耳忒彌斯”開發所有必要的基礎設施和技術,包括來自其他國家的合作伙伴。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和公司正在開發通信基礎設施、遙感和機器人技術,以支持這項任務。與阿波羅計劃必然的排他性相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已經非常明確地表示,它無法獨自重返月球。因此,今天的競賽既是商業的,也是政治的。

美國正在通過《阿耳忒彌斯協議》建立一個“自願聯盟”。這是一份政治文件,爲月球行動制定了一些合作和技術協同的基本原則,其中包括主張根據國際法在月球開採資源是合法的,但這是一個有待討論的問題。截至目前,該協議有40多個簽署國,包括澳大利亞和一些可能永遠不會成爲“阿耳忒彌斯”計劃一部分的小國。

這場新的月球競賽可能會導致軍事競爭,並可能引發衝突,因爲人類歷史上充斥着爭奪資源最終導致戰爭的先例。的確,當月球成爲太空競爭的核心時,中國和俄羅斯將美國太空軍視爲直接威脅,而美國最近指責俄羅斯研製太空核武器,並在日本的支持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一項決議案。不出所料,俄羅斯否決了這項決議案,而俄提議的修改也遭到法國、英國和美國的否決。如今,太空安全在國際和平與安全議程上佔有重要地位。

這是中小國家可以發揮關鍵作用的地方。歐洲國家是“阿耳忒彌斯”計劃的夥伴,通過聯合國應對太空系統軍事威脅的倡議,歐洲已證明是太空外交的領導者。歐洲航天局還領導了新的《零碎片憲章》,以應對由數以千計的衛星和1億多塊碎片造成的難以管理的太空交通所帶來的危害。在這些措施的基礎上,確保月球上的新活動保持可持續與和平至關重要。

同樣,日本也在實施複雜的航天計劃,並加強與美國在太空領域的聯盟關係。澳大利亞應該在與美國現有空間合作的基礎上,與日本建立空間科學夥伴關係。

的確,印太空間關係應該作爲優先事項得到加強。印度、菲律賓和新加坡都是“阿耳忒彌斯”計劃的簽署國,每個國家都把發展航天部門作爲深思熟慮的政治和經濟工具。韓國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儘管它沒有加入“阿耳忒彌斯”計劃。澳大利亞與印度、日本和韓國有着牢固的空間夥伴關係,有機會在整個地區開展更多工作,以加強空間技術合作。

隨着探月競賽的展開,各國關係變得更加錯綜複雜。如果太空成爲戰場,將沒有贏家。(編譯/劉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