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學者:澳大利亞應做橋樑,而非白人力量投射在亞洲的“前哨”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白雲怡 謝文婷】澳大利亞歷史學家、著名時政與公共政策討論平臺“珍珠與刺激”專欄作家約翰·奎裡佩爾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期待王毅外長對澳大利亞的訪問能夠削減澳內部對中國的猜疑,從而讓更多人相信,澳大利亞沒必要參與美國針對中國的挑釁性的軍事行動。“澳大利亞應成爲東西方交流的橋樑,而不是白人力量投射在亞洲的‘前哨’。”

據中國外交部消息,3月17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應邀將對新西蘭、澳大利亞進行正式訪問。訪澳期間,王毅將同澳大利亞外長黃英賢舉行第七輪中澳外交與戰略對話。公開資料顯示,此訪是中國外長時隔7年再次訪問澳大利亞,此訪也正值中澳關係歷經多年曲折發展後逐漸解凍之時。

奎裡佩爾1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王毅外長此次訪澳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訪問。由於上一任澳大利亞政府“患有狂熱的中國恐懼症”,中澳關係一度急劇惡化,導致人們很容易忘記其實就在十年前,中澳關係還十分緊密。

“我期待這一次王毅外長和我們的黃英賢外長在完成工作後,能一起喝一杯葡萄酒。”他這樣開玩笑道。據媒體報道,在王毅啓程前,中澳雙方都釋放出緩和經貿關係的積極信號。澳大利亞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商富邑葡萄酒集團於本月12日透露,中方發佈了一份取消對澳葡萄酒關稅的臨時提案,近三年來的高關稅有望取消。

“我希望王毅外長的訪問能消減澳大利亞內部對中國的猜疑,從而讓更多人相信,澳大利亞沒有必要參與美國針對我們自己最大貿易伙伴的軍事行動,對美國軍事計劃依賴的加深是一種短視的戰略,這將讓我們與一個日益衰落、日益不穩定的大國聯繫得過於緊密,而與澳大利亞的經濟利益相悖。”奎裡佩爾表示。

這名澳大利亞國際關係學者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國被澳大利亞政客、媒體和受到美國影響的學術界共同塑造成了“澳大利亞的威脅和敵人”的形象,這些人應該爲自己做過的事情感到羞恥。現在,澳大利亞仍然存在一羣狂熱的反華分子,但隨着時間的發展,近兩年也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跡象出現,“一些人看穿了謊言和欺騙,逐漸對中國又產生了好感。而民意調查也顯示,大多數澳大利亞人反對政府完全屈服於美國的外交政策。”

據路透社此前報道,中國外長王毅在訪問澳大利亞期間將與澳前總理保羅·基廷會面,該消息也得到基廷本人證實。基廷本人18日發佈聲明稱,中國外長訪澳是一個“良好進展”,他很高興有機會與他討論國際事務。公開資料顯示,基廷一直對華持積極務實的合作態度,尤其對美英澳三國簽署的“奧庫斯”核潛艇協議持批評態度。

奎裡佩爾認爲,澳大利亞政界應該從該國前總理保羅·基廷的對華政策中學習經驗。他表示,保羅·基廷對澳大利亞出現的嚴重反華情緒一直予以嚴厲批評,爲此,他曾收到很多責難,“但他是正確的,在澳大利亞的前任總理中,他是唯一一個以明智、冷靜的方式參與辯論的人。”

今年1月31日,包括前外交部長在內的50位澳大利亞知名人士發表聯合聲明,呼籲阿爾巴尼斯政府發揮“積極的中等強國”作用,緩和澳大利亞最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最親密盟友美國之間的緊張關係。該聲明敦促澳政府成爲“外交中間人”,化解中美之間的矛盾,以“避免大國衝突的後果”。聲明的聯署人包括兩位澳前外交部長鮑勃·卡爾和加雷斯·埃文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彼得·多爾蒂,以及多位外交官、作家、學者等。

奎裡佩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澳大利亞必須扮演上述角色。“正如新加坡前外交官馬凱碩描述的那樣,‘21世紀澳大利亞的戰略困境十分簡單:它可以選擇成爲亞洲世紀下東西方之間的橋樑,也可以成爲西方力量向亞洲投射的最尖端。’受制於其殖民歷史,澳大利亞常常被視爲白人在亞洲的‘前哨’。如果澳大利亞能夠接受自己在地理上作爲亞洲的一部分,同時發揮自己和美國的盟友關係,將能夠在緩和超級大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上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方經常自認爲與他人不同,覺得自己需要承擔所謂‘白人的責任’,需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世界,但這實際上是在爲其經濟剝削打掩護。”他認爲,但中國的思考方式不是這樣,它在國際關係中展現出更加合作的風格。

“澳大利亞應該用好和美國的密切關係,推動美國擺脫侵略性和霸權主義的世界觀,並轉向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世界觀。”奎裡佩爾對記者分析認爲,這要求澳大利亞自己首先走上這樣的道路,比如不再參與美國在南海的所謂“航行自由”行動,並勸阻美國不要再讓其軍艦挑釁性地靠近中國或鼓動“臺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