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拳擊/林鬱婷奪下金牌!「性別爭議」深度分析總整理

拿下金牌!臺灣拳擊好手林鬱婷,在巴黎奧運的拳擊女子57公斤級金牌戰,擊敗波蘭選手塞琳梅塔(Julia Szeremeta),奪得金牌。

本屆2024巴黎奧運的女子拳擊賽事,因爲「性別風波」引發場內外和國際新聞的爭議,包括林鬱婷、以及女子66公斤比賽的阿爾及利亞拳擊手哈利夫 (Imane Khelif),被國際拳擊總會(IBA)指控「性別檢測異常」,但這些說法並始終沒有提出有效證據、國際奧委會IOC也力挺林鬱婷與哈利夫的參賽資格完全沒問題。

然而這樣的性別質疑,卻在比賽開始以來掀起輿論軒然大波,還抱括了對戰選手在賽前、或是敗戰後,也利用社羣媒體、或是比出「X」手勢來質疑林鬱婷的性別。在金牌戰前,林鬱婷對戰的波蘭選手塞琳梅塔,還以個人IG現動發出一篇嘲笑林鬱婷的圖文,旋即引起極大爭議,隨後立即刪除。

同樣也被質疑性別的阿爾及利亞拳擊手哈利夫 ,一路打進金牌戰,在女子66公斤決賽對戰中國選手楊柳,最終以5:0成績擊敗楊柳,順利奪下金牌。賽後的新聞訪談裡,哈利夫直接回應IBA的性別指控:「我用金牌向他們傳達了一個訊息,那就是我的尊嚴和榮譽高於這一切。」

以下爲轉角國際針對賽事期間的性別指控風波,所做的系列報導——

▌〈奧運場的烏龍跨性爭議:拳擊選手林鬱婷遭疑「非女性」,JK羅琳也錯認的性別戰〉

回看林鬱婷在巴黎奧運被捲入性別爭議的開頭,是愛爾蘭前拳王麥格根(Barry McGuigan)和英國知名作家JK羅琳(J. K. Rowling)接連發文質疑她和66公斤級的阿爾及利亞選手哈利夫(Imane Khelif)的參賽資格,而他們引述的「根據」,便是國際拳擊協會(IBA)在2023年聲明林鬱婷和哈利夫的血液生化檢測結果「不符合參賽標準」這番說法。但當時IBA並未解釋兩人的檢測結果何處異常,而當時針對此事的輿論爭議也圍繞在,林鬱婷和哈利夫被誤認爲跨性別。

撇除跨性別不論,在世界頂級運動賽事裡,女性運動員的性別真假是一項「經久不衰」的議題,從女性可以參加比賽開始就不曾消散,就怕發生「男性假扮女性」的醜聞。最初,女性選手在1950年代要脫光排成一列讓醫護人員查看性器官,缺乏隱私的作法被諷爲「裸體遊行」(nude parade);1970年代出現染色體檢驗技術後才逐漸改變,但X與Y染色體也並非完全可靠,仍不乏帶有Y染色體卻符合女性性徵者,因此又逐漸廢除強制性染色體檢測。現今國際賽事普遍認可的性別檢測方式,則是檢驗睾酮濃度。

▌〈巴黎奧運性別爭議(上)當性別的分類帽失靈:重建公平賽制的現代挑戰〉

但是之後性別爭議持續延燒,哈利夫在8月1日更發生了對手上場46秒就棄賽、再次被反對者批爲「男人打女人」。針對林鬱婷和哈利夫的辯論愈演愈烈,牽扯出關於跨性別者、間性人(陰陽人)與其他染色體不符常值的案例討論,JK羅琳又持續高調發出質疑。

近代,隨着平權概念和價值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多數人都聽過「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和「性別氣質」,幾乎是談性別平等時必然會提及的基礎概念。但這次奧運拳擊項目的爭議爆發,很多人才驚覺,過去以爲毫無爭議的「生理性別」,並不是那麼簡單二分的,而如今激起各方討論的根源,仍是人類社會怎麼看待、區分「性別」。

▌〈巴黎奧運性別爭議(下)保護女性的初衷,爲何成爲「不合格女人」的審查陷阱?〉

林鬱婷和哈利夫不斷被迫「證明」自己是女性,連帶兩人的親友故舊和廣大網友們,也展開一場「幫忙證明」其身份的論述戰,佐證兩人不可能是「隱藏的跨性別」,而是「真女人」。在哈利夫身上,還牽涉更幽微的膚色與種族的議題。

在此必須提醒的是,林與哈兩位選手從未明確表達過自己的性別認同,這也是選手的個人隱私,至今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他們就是DSD的選手,或隱瞞了這方面資訊。

還原這場爭議的本質,仍是那套古老但至今仍有效的「誰能被稱爲/視爲女人」的性別審查。一開始,是以(不)符合某些特質、行爲、外貌爲條件,後來進展到必須拿出染色體檢查報告,才配稱作女人。究竟是哪些人來決定「女人」的定義?又是哪種機制下的影響力,是誰的價值觀和腳本在決定誰是「女人」?又是誰給了這些人和機制去定義「女人」該如何的權力?

▌〈奧運之後,我們更該談論性別:生理醫學中,無法一體適用的「女性經驗」〉

世界上的多數人不會面臨DSD的情況。但是,人體在染色體、激素、體型、生殖器官、生理期、社會環境等不同面向上的差異,卻不是隻和運動員有關。

兩位研究女性健康的醫學專家在自然科學界最頂級的期刊《Nature》發表的論文中提醒,從正視女性經驗、提升女性健康的角度來說,其實更不該要求科學提供一體適用的性別判斷標準。相反地,既然不同女性經驗的來源,可能分別源自於染色體、激素、體型、社會環境等不同面向,更具有建設性的作法是,針對個別的女性議題,去問「這個議題跟哪個面向比較有關」,進而找出在每一個議題應該適用的定義。

「女性經驗」當然是重要的。過去有太多研究、政策和發明都是從男性經驗出發,應用到女性身上都會造成嚴重失準。而正是爲了要好好解決這些問題,更不應該執著於「一體適用」的性別分類標準。在某個女性經驗中,重點可能必須放在「有女性生殖器官的人」,但面對另一個性別議題時,重點卻必須放在「從小在家裡被當成女性帶大的人」。在一個議題中「女性」指的是誰,跟在另一個議題中未必相同,也不必相同。

▌〈新生兒判定男女有多複雜?專訪劉士嶢醫師,與回顧運動賽事的性別政治〉

到了奧運女子拳擊57公斤級四強賽中,林鬱婷擊敗土耳其選手卡拉曼(Esra Yildiz Kahraman)。卡拉曼在輸掉賽事離場時比出手勢「X」外界聯想是否在影射林鬱婷與哈利夫的性別爭議。 儘管國際拳擊協會(IBA)8月5日未提出任何「檢測結果」,國際奧會(IOC)回擊肯認兩人作爲女性身分、以女性樣貌成長,「此案不是跨性別案件」,但性別爭議仍隨着林與哈二人挺進金牌賽持續發酵。

卡拉曼的「X」手勢,是否藉由暗示自己是「XX」,也就是多數生理女性的染色體,來暗諷林鬱婷可能是帶有「Y」一般生理男性染色體的「女性選手」,確切目的不得而知,卻顯示了過去一直存在體壇的性別爭議,讓「DSD選手」的議題浮上臺面。《轉角國際》重磅廣播因此邀請到臺大兒童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逾10年資歷的劉士嶢醫師,進行訪問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