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簡單變得「不簡單」! 撐起全球維修產業的臺灣手工具

(圖/臺灣光華提供)

臺灣是全球前五大手工具製造大國,中彰投一帶聚集約七成的手工具業者,這個特殊的產業聚落,成爲國際品牌的採購重鎮。

套筒、扳手、螺絲起子、鉗子……,這些在加工或維修產業必備的手持工具,撐起全球維修市場的運作。如今,臺灣手工具產業已擺脫低價競爭,邁向高階領域,將不起眼的產品做到不簡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沿着臺74線快速道路臺中路段,馬蹄型公路四周,聚集了臺灣多數手工具廠商,車行一個多小時,就可以找齊12大類的手工具,這也是產業羣聚的採購優勢。

歐美盛行DIY,臺灣手工具製品也以外銷爲主。經濟部工業局統計,臺灣手工具業者約有2,400家、近5萬名員工,從加工到成品,包括模具、熱處理、鍛造、電鍍、組裝等,上、中、下游供應鏈完整,又有中鋼等提供穩定的鋼材,每年可創造逾新臺幣1,300億元產值。

目前國際大廠供應的手工具產品,逾半數是臺灣製造,例如全球工業用鐵皮剪刀,有35%出自臺灣皇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義成工廠股份有限公司年產超過3,500萬支螺絲起子,擁有逾150項專利產品,是美國螺絲起子的代工龍頭。伯鑫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與程岱有限公司,分別專精在製造活動扳手及專業汽車修護工具,產品行銷逾50個國家,讓世界看見MIT。

吳傳福及趙秀月是夫妻檔,也是事業上的最佳拍檔,讓伯鑫(Proxene)走過「跑三點半」的草創期,如今成爲上市櫃大廠。(圖/臺灣光華提供)

伯鑫活動扳手,全球市佔率逾2成

伯鑫(Proxene)專精製造「手工具王」之稱的活動扳手,小至家用DIY,專業級的水電、汽車修理保養之用,大至建築、礦工業,甚至是飛機維修、船舶領域的工業級產品皆有之,幾乎每四名專業人士,就有一人使用伯鑫的產品,其工業級活動扳手的全球市佔率超過20%。

我們從大馬路轉進八米巷,來到伯鑫剛啓用的新廠房,今(2023)年廠內開闢第二條智慧自動化生產線,堆高機與自動倉儲來回地運送、堆放成品,相當忙碌。伯鑫創辦人兼總經理吳傳福說,會投入製造活動扳手,是因「想挑戰以前沒人能很順利生產的大項目」。

越戰期間美軍駐臺,臺灣手工具業因軍需各式五金零件而蓬勃發展,當時吳傳福投資不順,友人建議他製造活動扳手,因爲這一塊「沒有人做成功」,吳傳福覺得很有挑戰,於是購買日本製的活動扳手拆解研究,摸索製作技術,最後得出扳手不易成功的原因。

原來,活動扳手的外型是異型幾何圖形的組合,技術上是軸、孔配合,每支的角度與精度皆需完美搭配,「製作一支不難,但要做上百支、上千支,又要有互換性,就有困難。」吳傳福說。

早期手工具業者多爲夫妻檔創業,伯鑫亦是。爲了要成功製造活動扳手,伯鑫剛成立時「都在研發」。吳妻、現爲伯鑫董事長的趙秀月說起草創時的艱辛,先在製鞋廠身兼二職賺兩份薪,包辦伯鑫與家用開支……,她回憶爲伯鑫「跑三點半」、感冒時沒錢買藥的窘況,仍覺得「很恐怖」。吳傳福在旁心疼地說:「內心到現在還是很有感,若沒有太太,公司無法運作。」

「這個產品很奇怪,如果注重細節,就會做得比較順,不良率低纔會賺錢。」站穩腳步後,伯鑫開始到國外參展,蒐集產業訊息,吳傳福說,當時國外廠商不看好臺製產品,他暗誓:「我要讓全世界知道,臺灣有廠商可以做出非常好的產品!」

伯鑫的活動扳手在全球市佔率超過20%,幾乎每四名專業人士,就有一人使用其製造的產品。(圖/臺灣光華提供)

水電師傅口袋皆有一把

於是他專注於研發,帶領團隊陸續設計4英吋到24英吋長度的活動扳手,1998年設計出符合人體工學的FP系列,並首度榮獲臺灣精品獎,此後研發多款棘輪活動扳手,也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IF設計大獎、臺灣金點設計獎等殊榮,產品銷往52個國家,成功從OEM轉型爲ODM,「很多水電師傅的口袋裡,可能都有一支伯鑫的產品。」

常言商場如戰場,吳傳福卻常將同行當成夥伴,曾有歐洲的知名同行要向他採購活動扳手的關鍵零件——蝸桿(Worm),他非但沒拒絕,還提供建言,如今成爲商場好友。

過去歐美及日本國家開發的數位型棘輪扳手,扳轉軸心皆固定在套筒中心,扭矩值較容易校正控制,伯鑫研發的數位型活動扳手,適用於大中小尺寸的螺帽,至今仍是全球公認精度最高的扳手,開口在任何位置皆可保持在千分之五以內的設計公差。

從「跑三點半」到上市櫃

吳傳福說,手工具是國防工業的一環,再怎麼重要的產業,製造、維修也少不了它們參與。但早期的手工具業真的傳產到不行,2013年他當選臺灣手工具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後,倡議產業結構升級及產品創新,卸任後伯鑫在政府的輔導下導入智慧生產,工件標準化,還引進機械手臂,產品的精確度更穩定,自制率高達九成。舉辦成果展時,吳傳福號召同業前來觀摩,「我希望『共好』,國外買主來臺灣,不是找我也可以找他,訂單都留在臺灣!」

40年來,吳傳福以「精業、創新、超值」的經營哲學,帶領伯鑫成爲全球前三大工業級活動扳手廠,申請專利近300件,產品銷售逾50個國家,客戶包括美國三大手工具品牌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 Decker)、史耐寶(Snap-on)、美沃奇(Milwaukee)等。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伯鑫通過經濟部工業局推動的「水五金及手工具產業升級計劃」,獲補助建置智慧自動化生產線,使得產能不受疫情影響,去年八月登錄興櫃,是臺灣前五家上市櫃的手工具業者之一。

從「跑三點半」到市值23億元的上市櫃手工具企業,吳傳福讓世界看見臺灣也能將不起眼的手工具製成精品。飲水思源的他特別強調:「要感謝經濟部與工業局長官支持產業升級」,讓手工具擺脫傳統黑手的刻板印象,成爲尖端的智慧製造產業。如今二代接班,他更期許公司在專業的公司治理制度之下,邁向永續經營。

程岱,「不擺展」的行銷模式

1978年成立的程岱(Cosda)也座落臺中手工具聚落,是臺灣領先的特殊汽車修護手工具專業製造商,生產的避震器彈簧拆卸組、水箱測漏組、剎車油機等高階產品,95%以上外銷歐美。

第二代接班後,重視網路行銷及B2B電子商務,讓資本額6,000萬元,員工65人的公司,生產逾260個品項、擁56項取得專利,年營業額年年創新高,知名的德國汽車大廠BMW、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史耐寶、史丹利百得等,都是程岱的客戶。

「我們不參展,將省下的經費投入網路行銷。」程岱副總劉明芬道出在傳統產業中的獨特經營模式:透過網站搜尋引擎優化(SEO)及電商蒐集的大數據做決策,分析市場趨勢,開發潛在客戶,因此獲得金屬工業研究中心頒發數位轉型營運卓越獎,今年還榮獲跨境電商達人獎及網路人氣獎。

回顧45年前,劉明芬的父親劉來誠創立程岱企業社,曾在機器設備廠擔任品管,後來創業代工腳踏車零件、電子零件,2001年開始專注於代工汽修工具,因有紮實的機械底子及繪圖能力,他研發的水箱測漏工具,還獲得臺灣發明專利,讓他更有自信建立製造商品牌,短短五年,程岱就從OEM升級爲ODM。

主修財金的劉明芬,2006年學成後進廠接班,八年後與弟弟劉釗旻接下家業,劉明芬負責經管與財務,劉釗旻負責業務與研發,兩人側重網路,加強短影片及電子郵件行銷(EDM),並且定期訪談客戶,重視客戶感受。2020年優化SEO,並加入B2B電商平臺,銷售版圖也從歐美20個國家,擴增至伊拉克、賽普勒斯、千里達及託巴哥到多明尼加共和國等68個國家,成爲專業汽修手工具的中堅企業。

二代接班的劉明芬負責經營與管理,並偏重數位行銷,利用大數據做決策。(圖/臺灣光華提供)

賣產品也賣「系統」

「我們不只賣產品,其實是賣系統。」劉明芬分享程岱立足汽修工具市場的關鍵成功因素。她以更換機油爲例,研發鬆開泄油閥螺絲的扳手,並創新加入耐熱磁鐵,可吸住鬆脫的螺絲,技師可避免手部碰觸機油,這款產品相當受日本技師喜愛。又如汽車油底殼螺絲,用久了出現滑牙或崩牙而產生漏油,程岱就設計一系列的牙攻、螺絲及銅片,套入螺帽後鎖進孔洞,就不再鬆脫及漏油;將系列產品做成包套組合,「這就是系統的概念。」

產品設計也「換位思考」,客制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例如,依使用者體型設計不同長短、大小的扳手柄;設計固定式的換機油用漏斗,技師將之定置後免手扶,倒入機油後還可同步處理其他工項,對於以時計費的國家而言,省時又省力。

創新與研發,更是企業領先市場的關鍵因素。程岱與化學廠、橡膠廠合作,研發出軟性又不會硬化的核心橡膠材質,用來製作膠錘,安裝、敲擊汽車防水膠條時不傷車門,拿來敲雞蛋也不會破,劉明芬很自豪地說:「跨領域的設計很難模仿。」此款膠錘已獲專利,並攻進歐美市場。

「測試別人之前先測試自己。」程岱製造專業的汽車測試、維修保養工具,自家產品的品管檢驗就更嚴格。(圖/臺灣光華提供)

Do something different.

掌握趨勢,纔不被市場淘汰。在燃油車市場,水箱及剎車系統是程岱的強項,但電動車時代來臨,電動馬達與電池組取代了引擎,程岱未雨綢繆,已蒐集現今熱門的電動車款,研究其所需的汽修手工具。十年前無線產品走紅,程岱就着手研發無線的電動剎車油機,用於道路救援相當便利。

這些研發與創意皆來自羣體的腦力激盪。劉明芬說,她採用企業內訓或包班的教育訓練方式,務求員工同步成長,用於創新。由於勞動人力短缺,她也大膽招募願意在臺工作的新南向僑外生,提高留任率,馬來西亞籍員工沈志超說,除了女友是臺灣人「愛相隨」,公司不斷前進是吸引他留臺工作的原因。

「我們永遠想做something different,雖然一直動腦,很累,但是比較好玩。」劉明芬說,程岱雖小,但產品推出後很快就被模仿,可見在業界具領先地位。她有信心打造一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黃金團隊,甚至,「我覺得我們這些產業組成手工具國家隊,其實都蠻強的。」

從講求功能,到講究外觀,近年臺灣手工具產品逐步邁向工業精品等級,「先是用了很順手、省時又省力,再來是愛不釋手,最後是用完還要擦一擦掛起來欣賞,我們希望做到這樣。」身兼臺灣手工具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的吳傳福這麼說。

將不起眼的產品做到不簡單,是這羣手工具業者的共識,也是MIT的趨勢與雄心。

本文作者:臺灣光華雜誌

(本文摘自《臺灣光華2023.08》)

《臺灣光華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