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運河:歷史不容抹去(三):“美國否決了巴拿馬,但全世界否決了美國”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巴拿馬城12月26日電 “不做美國殖民地,運河是我們的,無論現在和將來,我們都不屬於任何別的國家。這就是英勇的巴拿馬人民的心聲。”20世紀中後期,巴拿馬流行着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那時的巴拿馬雖然名義上是主權國家,但政治、經濟、安全等領域都被美國牢牢控制。在美國霸權壓迫下,巴拿馬人民借這首歌唱出對獨立自主的渴望。

20世紀上半葉,巴拿馬曾多次同美國就修改不平等的運河條約進行談判。1956年,埃及從英國和法國手中奪回蘇伊士運河控制權,實現了運河國有化,這極大鼓舞了巴拿馬人民。此後幾年,巴拿馬多次爆發反美抗議活動。

1964年1月9日,專屬美國白人僑民的巴爾博亞高中連續兩天升旗時只懸掛美國國旗,這違背了運河區內公共場所升旗時須同時升兩國國旗的規定。爲表達抗議,上百名巴拿馬學生護送着巴拿馬國旗,在運河區軍警注視下進入這所高中,要求在巴拿馬的土地上升起巴拿馬國旗。

78歲的費德里科·阿爾瓦拉多是當年“護旗運動”隊伍中的一員。“進入校園後,我們發現那裡只有一根懸掛美國國旗的旗杆,甚至都沒有另一根旗杆能讓我們升起巴拿馬國旗。運河區的美國人用髒話攻擊我們,我們試圖唱巴拿馬國歌回擊。在鬥爭過程中,美國人猛然撕裂了我們的國旗。”隨着衝突升級,運河區附近聚滿了憤怒的巴拿馬人,美軍突然向這些民衆開槍,最終導致20餘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美國的暴行引發國際社會強烈譴責,也讓巴拿馬人民收回運河和運河區主權的決心愈發堅定。巴拿馬政府同美國斷絕外交關係,並向聯合國和美洲國家組織提出控告。1972年年底,時任巴拿馬外交部長鬍安·安東尼奧·塔克致信聯合國秘書長,建議聯合國安理會在巴拿馬舉行會議,希望藉此讓全世界看到巴拿馬在運河區作出的不懈鬥爭。最終,聯合國頂住美國的壓力,於1973年3月在巴拿馬城召開安理會會議。

這是安理會首次在拉美地區舉行會議。時任巴拿馬領導人奧馬爾·托裡霍斯將軍在會上致辭說:“很難理解,一個標榜自己不是殖民主義者的國家爲什麼堅持在我們祖國的心腹之中保持一塊殖民地……我們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決不是一個聯合州、殖民地或保護國,我們也決不會爲美國國旗再添上一顆星……”會上,十餘個拉美國家代表支持巴拿馬在運河區問題上的正當要求,表達了維護國家主權、反對外國干涉的立場。

此次會議就巴拿馬運河問題的一份決議草案進行表決,該草案主張廢除1903年關於地峽運河的條約及其修正條款,支持達成一項公平公正的新條約,尊重巴拿馬對其全部領土的有效主權。13個安理會成員國投票贊成,英國棄權,但由於美國行使否決權,決議草案沒有通過。

“美國否決了巴拿馬,但全世界否決了美國。”塔克的話擲地有聲。如今,曾在托裡霍斯執政時期擔任巴拿馬勞工部長的羅蘭多·穆爾加什回憶起那段歷史,仍能感受到這句話背後的決心與力量。他對新華社記者說,巴拿馬政府在運河問題上的堅定態度令他十分欽佩,“這爲巴拿馬贏得了前所未有的國際支持”。

胡里奧·姚在1972年至1977年間曾擔任托裡霍斯和塔克的外交政策顧問。他告訴記者:“這是世界第一次瞭解巴拿馬同美國間的問題。重要的不是美國的否決,而是全世界都瞭解了巴拿馬的事業和奮鬥目標。托裡霍斯和塔克的聲音傳遞給了全世界。”

在巴拿馬人民不屈的抗爭和國際輿論的壓力下,美國於1974年與巴拿馬達成關於運河問題的8項原則,宣佈圍繞新條約展開談判。美國承諾,一旦新條約簽署,1903年的運河條約即予廢除。但在此後數年間,美國不斷向巴拿馬施壓,要求巴拿馬方給予美方對運河和運河區的永久保護權和防務權,均遭到拒絕。

最終,經過多輪談判,托裡霍斯與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於1977年簽署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和《關於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和經營的條約》。新條約於1979年正式生效,規定自1999年12月31日起,巴拿馬將全部收回運河的管理和防務權,美軍屆時將全部撤出。

記者:趙凱 席玥 陳昊佺

視頻:馬伊菲 吳寶澍

新華社國際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