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農民慎防熱傷害 醫師:熱中暑死亡率逾3成

來自彰化縣溪州鄉的農友李先生分享,自己有種西瓜、絲瓜、菜豆和水稻,平時每天早上3點多出門務農,大約忙到6、7點,中午稍作休息,下午2、3點再繼續工作,工作時都會戴帽子、準備毛巾、水壺和隨身電風扇。(王家瑜攝)

國民健康署、中央氣象局、農業委員會、中央研究院和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共同提醒農民朋友,做好遮陽、補水、休息,並留心自身及他人身體狀況,避免熱傷害。(王家瑜攝)

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截至19日,全臺熱傷害就醫已達600人次,是去年同期的1.6倍。中研院近年分析健保資料發現,當「綜合溫度熱指數」大於34,全臺熱傷害急診人數翻倍成長!國健署和醫師提醒,熱中暑死亡率高達3成,目前正值夏季農作物收成時機,國民健康署提醒農民族羣做好遮陽、補水、休息、留心4大要訣,避免熱傷害發生。

全球極端氣候來襲,臺灣也不例外,中央氣象局觀測資料顯示,年平均氣溫在過去110年間上升約1.6℃。國健署統計,2021年以來6、7月熱傷害就診人次持續上升,今年6月達517人次,是去年(2022)的1.8倍;今年7月全臺熱傷害就醫已達600人次,是去年同期的1.6倍。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龍世俊分析2000年後全民健保資料發現,當「綜合熱指數」大於32時,全臺不分年齡熱傷害急診就醫人數增加8成;當綜合熱指數大於34時,熱傷害急診人數成長幅度達1倍之多;尤其65歲以上長者發生熱傷害的風險,較其他年齡層高。

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常務監事葛謹說明,當身體遇到熱,中樞神經有自我調整機制,但如果水分補充不足,身體無法將多餘的熱排出,就會產生熱傷害;初期會出現痙攣、手腳不聽使喚,接着可能會水腫、昏厥,務必儘速送醫,一旦體溫超過40度就是熱中暑,死亡率高達3成。

我國農民族羣約有100萬人口,農委會統計,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自2018年11月開辦,截至今年6月共有22件因中暑、熱痙攣或熱衰竭等熱傷害造成的職業災害給付案件。葛謹提醒,如有熱傷害初期症狀,務必及早送醫治療;後續農民職業傷病認定,可前往各醫療機構,由職業醫學專科醫師提供協助。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提醒農民族羣,外出工作務必注意遮陽、補水、休息,戴斗笠或遮陽帽、穿着淺色與透氣材質衣物,定時定量喝水,可以加一點檸檬片或鹽巴,避免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工作,並留心自身與他人身體狀況,如出現熱傷害症狀,應儘速至陰涼處、鬆脫衣服,用冷水擦拭身體,飲用加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

目前正值夏季農作物收成時機,國健署提醒,農民族羣可利用「樂活氣象APP」瞭解所處地區的綜合熱指數預報,彈性調整工作時間,以避免熱傷害。龍世俊說明,綜合熱指數是考量氣溫、太陽輻射熱和溼度等計算,較符合民衆的日常經驗和感受,當綜合熱指數大於32、34、36及38時,會以黃、橘、紅、紫分別代表「注意、警戒、危險、高危險」等熱預警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