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維新 還是百日咳?

美國的總統大選日落在十一月二至八日,次年一月廿或廿一日就職。我們過去總統選舉在三月,合併立委選舉後調整爲一月;憲法規定總統就職五月廿日,照說是好整以暇,議者認爲過渡期未免太長。美國閣員名單出爐之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安全審查,免得國會同意夜長夢多,最慢三月就會到國會發表國情諮文。賴清德當選總統到就任,看似鴨子划水,上臺百日,彷彿把反對黨視爲寇讎。

以美國戰後的經驗來看,有一半時間是朝小野大,立法過關是總統領導力的展現;臺灣自從民主化以來,也有陳水扁的八年經驗,即使不是「情歌迷死」,至少也要曉以大義,未必要你死我活。不幸,蔡英文全面執政的壞榜樣,把立法院當作頤指氣使的立法局,所以,賴清德面對藍白聯手力推國會改革,尚未就職就跟黨籍立委下「轉守爲攻」的軍令狀,大法官會議當攔路虎,視青鳥爲紅衛兵。

既然國會衝撞只能抹黑在野黨,賴清德蕭規曹隨,把國防、外交、兩岸外包給美國,除了樓上有副手蕭美琴監軍,相關部會丟給前朝人馬,短期內唯一能立竿見影的就是肅貪。虎頭鍘伺候鄭文燦不夠,英系在中常委選舉竟然助陳亭妃,是可忍孰不可忍,大義滅親新潮流的林宜瑾以立威,磨刀霍霍,不知道大刀接下來究竟要砍向誰?終究,黃偉哲勢必得交出臺南本命區,黨內外人士依然人人自危。

就兩大一小的政黨生態來看,綠藍白在大選呈五比四比三的實力,既然柯文哲老嚷嚷「新潮流不倒,臺灣不會好」,民衆黨當然是眼中釘。相對地,國民黨耿耿於懷未能藍白合奪回政權,高層疾呼不要配合綠營圍剿;只不過柯文哲拒人於千里外,公開回以場面話聽聽就好。然而,從過去四年各種民調看,儘管民進黨民調低迷,國民黨未必漁翁得利,討厭民進黨的未必喜歡國民黨。

就政治制度來看,不論是總統還是區域立委,長期而言有利兩黨制的發展,立委的服務、綁樁是人情。問題是,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的特色是對民意高度敏感,只要有重大變故就豬羊變色;前車之鑑是百年前英國自由黨一夕被工黨取代。話又說回來,儘管傳統藍綠政黨認同褪色、醞釀脫鉤,新興選民宛如汪洋中的小舟,不只是尋覓暫時定錨碼頭,而是足以信任的港口,光是出麻疹還不夠。

百年老店國民黨家大業大,朱立倫調和鼎鼐直營與加盟店不易。民進黨由阿扁借殼上市、小英福壽螺反客爲主、到現在王子復仇,政見較像傳統的百貨行。民衆黨異軍突起,儼然直銷,頂多電商,兩大之間難爲小;藍加綠是魚目混珠的青,而白色畫布則有待通盤安排。朱立倫較像劉備,賴清德難說闖王或洪秀全,柯文哲原本守山海關,安祿山坐大,就不知道是多爾袞或毛澤東。

就政黨政治的發展來看,政黨體系決定於社會結構,上回民進黨聯手國民黨修憲,將國會席次減半、立委調整爲單一選區,殲滅臺聯及親民黨,此番恐怕難以複製。傳統的藍綠認同建立於省籍藩籬與統獨分歧,新世代則有分配的焦慮,恐非地方派系扈從或百工百業可照應。如果說外部因素不來推波助瀾,什麼是關鍵的社會軸線?也就是說,到底能否抓住選民長治久安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