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習會學者:大幅降低臺海軍事衝突風險

「拜習會」讓8月因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的中美氣候變遷合作破裂出現和解。(新華社)

拜習會11月14日舉行,時值中共二十大結束不久,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解讀,對北京而言,「能見面就算贏了」,除了能凸顯中美地位平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藉外交互動再確認其權力合法性。臺海議題方面,本次會晤大幅降低臺海軍事衝突風險,對區域政治和平穩定至關重要。

王信賢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中美都期待元首會晤,美國卻尤其需要這場會議,他解釋,拜登失守衆議院、面臨2024年總統大選壓力,更得在多邊場合展示領導全球的龍頭地位。

王信賢指出,對於成功連任的習近平,則藉此絕佳機會,宣揚其外交理念與全球觀,並凸顯中美平起平坐。習近平在會晤時向拜登「介紹二十大重要成果」,更展現出權力鞏固的姿態,同時透過外交互動,讓世界首強美國更加「確認習近平權力的合法性」,這種象徵性意義於內宣或外宣上都很重要。

王信賢分析,拜習討論之議題中,以臺海問題最具分岐、各說各話,但兩人對臺海穩定、不發生衝突又有共識;中美未來雖將持續於臺海問題上競爭,但本次會晤大幅降低臺海軍事衝突風險,這對區域政治和平穩定至關重要。

會前,拜登稱希望透過會晤釐清雙邊紅線。王信賢對此指出,臺海局勢、俄烏戰爭、北韓問題,以及美中科技戰等關鍵議題,中美都清楚彼此紅線在哪裡,本次會談最重要的是確認未來紅線的彈性範圍有多大。

王信賢強調,中美長期戰略性、結構性競爭不會改變,因此很難真正建立互信,期望一場元首峰會就解決問題並不實際,但拜習過去曾有私交,實體會晤仍有助於戰術上管控分歧、預防危機進一步升級,也讓許多重要議題能繼續談下去。

談及未來的中美關係,王信賢認爲仍是「鬥而不破」。他提醒,中國的政治權力已穩定,內政對外交的影響與變動不大;美國變數則較多,期中選舉後,衆議院軍事委員會與外交委員預期將由共和黨當頭,屆時可能更積極打臺灣牌,重量級議員是否再相繼訪臺值得注意;此外,還可關注《臺灣政策法》、是否對中加強科技管制、重起疫情溯源調查等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