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的萬博夢:大阪2025,長壽與財政的挑戰
1970大阪萬博的象徵:太陽之塔。承載着日本歷史記憶,至今仍有着歷久不衰的獨特魅力。 圖/Shutterstock
就在日本舉國期待2020東京奧運的時候,日本關西的重鎮大阪府,今年6月向全國發表了一份報告:大阪準備申請2025年萬國博覽會(世界博覽會),與東京奧運遙相呼應;並且將在一系列評估與整合之後,明年春天正式向國際展覽局(BIE)提出申請。
大阪府提出「2025日本萬國博覽會」基本構想草案,主題爲「人類邁向健康・長壽的挑戰」,地點在大阪灣的人工島夢洲,建設預定面積160公頃的萬博會場,其費用大約1500~1600億日圓、營運費用800億日圓左右,官方樂觀地預估周邊經濟效益可達6兆日圓。而這個人工島夢洲,也將連帶建造包含賭場的度假村。
然而,目前景氣低迷的關西經濟圈,是否有足夠的財力承辦萬博會?大阪府知事鬆井一郎正爲此難題四處奔走遊說,這也是大阪府提出構想後,馬上就面臨的外界質疑。但大阪府的企圖從何而來?又爲什麼對於萬博會念念不忘?在邁向人類健康與長壽的願景背後,再戰萬博的野心,其實承載着大阪府在精神與物質層次的動機。
景氣低迷的關西經濟圈,是否有足夠的財力承辦萬博會?圖爲大阪的代表性建築之一:通天閣,以及新世界商業街。 圖/Shutterstock
▌人類邁向健康・長壽的挑戰
過去著名的1970年大阪萬博,主題是「人類的進步與調和」,而本次的構想草案則是「人類邁向健康・長壽的挑戰」,呼應日本正在面臨的超高齡化社會問題。包含在這個母題之下,又細分出「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實現安定生活」、「地球環境的保護與共生」等子題。
提案中指出,日本是世界上高齡化社會的「先驅」,因此有責任向世界各國示範因應策略。高齡化伴隨着諸多社會問題,在資源分配有限的情形下,甚至衍伸「一殺多生」的觀念——殺一名老人,救更多年輕人——因此,如何將「嫌老」改善爲「賢老」社會,也是日本棘手的難題。
2025萬博希望展現在高齡化社會之下,食衣住行方面的新型技術與概念,並打造一個互動體驗型的博覽會。但從萬博草案的母題到子題,事實上並沒有出人意表,特別是面對人類的預期壽命越來越長久、越發消耗地球資源的趨勢,都是日本長久以來就已經深思長考的命題。
《讀賣新聞》的社論批評,這次大阪府的提案「看不太到有多大意義與經濟效果」。近年國際展覽局BIE對於萬博會的主題,偏好針對全球共通困境的提出與解決,雖然大阪府這次的構想符合走向,但《讀賣新聞》認爲尚缺乏有魅力的具體表現措施,到時候在與世界各國競爭主辦城市時勢必要面臨苦戰。
對此提出批判的,還有大阪國際大學教授谷口真由美:
長壽與超高齡社會對日本而言已不算新聞,長久以來不管是民間或官方單位都看得到以此爲題的展演或行動。例如位於東京的日本科學未來館,就找得到這些針對人類社會與科技發展的相關研究成果與展覽,未來館提出一種思維「未來逆算思考」——如果50年後的子孫從未來寫信給現在的我們,他們所處的未來會是何種面貌?科學未來館同時以機器人科技聞名,展場中也向參觀者提出疑問:面對可預見的老化社會,機器人投入長照工作會是何種情形?
因此,大阪府提出的主題並非特別創新,日本媒體關注的重點更在於「實際可行性」。
邁向健康與長壽的未來會是何種面貌?圖爲大阪的生活特色之一:豹紋歐巴桑。 圖/Flickr@senov
未來館中展示的互動社交型機器人,將來可以投入部分的長照工作。參觀者可以與三個機器人進行簡單的會話,對話過程會紀錄爲機器人研究資料。這三個機器人甚至會問你:「您覺得機器人適合做老人照護嗎?」 圖/日本科學未來館
▌再做一次美夢:複製1970大阪萬博
2025大阪萬博的想法,最早在2014年時就已被提出,當初希望可以再次利用大阪萬博公園的場地,想要效法當年「1964東京奧運—1970大阪萬博」的模式,也來個「2020東京奧運—2025大阪萬博」,歷史性的遙相呼應,期待找回當年的感動與活力。大阪府也針對這一點做出許多評估,期望可以順勢吸納東京奧運的能量以達到相乘效果。大阪府知事鬆井一郎坦言,這是要給關西經濟來一發活性化的引爆劑。
當年大阪萬博的入場人數6422萬人,不僅打破萬博會歷史紀錄,也爲日本帶來可觀的周邊利益。這一次大阪府的口號是「再做一次美夢」,然而在準備做夢之前,得先面對殘酷的現實——低迷的關西經濟圈,真的有能力舉辦萬博嗎?連2020東京奧運現在都有財政預算削減的問題,《產經新聞》對此的分析並不樂觀,諷刺大阪萬博這個美夢根本就很難再來一次;大阪國際大學教授谷口真由美更直言:「還是正視現實吧!」
大阪府爲何對萬博會如此執着?其實不是沒有原因。萬博會對於日本人而言在物質與精神層面都有極大的吸引力,「1970大阪萬博」與「新幹線」、「1964東京奧運」並列爲日本戰後復興的象徵,當時的大阪在經濟實力上還有與東京互別苗頭的抗衡態勢,與現今許多大阪企業的重心移往東京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語。
「1970大阪萬博」、「新幹線」、「1964東京奧運」並列爲日本戰後復興的象徵。 圖/1970日本萬國博覽會官方紀錄片
對大阪人而言,萬博會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又如何看待大阪府的申請提案?現爲大阪大學人類科學研究博士後的和田敬先生(Wada Takashi),老家就住在萬博公園的附近(大阪府吹田市千里),從家裡就能看見矗立在公園裡的「太陽之塔」——1970大阪萬博最具代表性的象徵建物。和田敬說,太陽之塔幾乎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童年的時候也常常到萬博公園遠足,對於太陽之塔有着濃厚的親近感:
1970大阪萬博,那是日本對未來無所懷疑、充滿希望的時代象徵。
萬博會的舉行帶動了大阪的都市開發,各類交通等基礎建設興建,同樣是經濟成功的象徵指標。和田敬認爲,1970大阪萬博是日本從敗戰的過去重新出發,如同展覽主題一般,要與「世界調和」,這在日本人的共同歷史記憶中是一個值得記上一筆的重要事件。
不過說到2025大阪萬博提案,和田敬的態度比較慎重,因爲現今的大阪要再次承辦萬博,必須解決基礎建設更新、住民生活、財政支出以及可能的環境破壞...等棘手問題,他說:
1970大阪萬博的紀錄照。 圖/維基共享
1970年大阪世博的「中國館」女服務員。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與日本建交,世博的「中國館」也仍由中華民國主役。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現今的大阪萬博公園,以及太陽之塔的背面。 圖/Shutterstock
▌未來已經毀壞 太古依然不朽
今年10月底,萬博公園的太陽之塔成爲新聞焦點——睽違40多年,太陽之塔的內部將再次開放參觀。同時萬博公園亦以太陽之塔爲中心,舉辦推廣大阪藝術創作的大型活動。
做爲大阪萬博的代表性建築,太陽之塔是由藝術家岡本太郎一手打造,前衛的設計、風格強烈的造型在當時便引起不小的爭議。太陽之塔全高70公尺,其太陽分成四個,塔頂的「黃金臉」象徵未來、正面中央的太陽臉象徵現在、塔背面的黑色太陽則象徵着過去,地下還有一個地底的太陽象徵着「太古」與精神世界。
太陽之塔內部是一個以「生命之樹」爲名的展示空間,展出多達292個、33種類,從原生類時代直到哺乳類時代的生物模型。配合著現場播放的交響曲「生命的讚歌」與女聲詠歎,「生命之樹」構築一幅自太古以來連綿孕育的歷史圖像。經過數十年的關閉,太陽之塔內部完成整修後預計在2018年正式對外開放,目前僅給日本媒體做過開放前的參觀。
大阪府提供:太陽之塔內部整修影像
萬博公園裡還有一座127公尺高的展外臺「萬博塔」(Expo Tower),與太陽之塔相反,萬博塔是做爲「未來」的象徵而建立;有趣的是,這個做爲進步與未來象徵的萬博塔,2002年時卻因爲建築體朽壞而解體拆除。對照另一邊仍具活力、歷久彌新的太陽之塔,形成一幅「未來已經崩壞、太古依然不朽」的奇妙景觀,引人深思。
「藝術即爆發!」(芸術は爆発!)這是太陽之塔設計者岡本太郎的名言,這一股爆發能量充分展現在他的作品裡。不過,岡本太郎也在他的著作《日本的傳統》裡批評,會認爲「過去的日本十分美好、現今的日本慘不忍睹」的人,其實都是怯懦之輩。岡本太郎反對無條件的懷古,認爲一味追求過去的美好只是逃避創造的責任,因此他提倡凝視傳統、再創新的價值。
大阪府提出2025萬博會的構想,某種程度上是對1970大阪萬博的懷念憧憬,然而正如大阪的住民如和田敬所擔憂,這是冷飯熱炒的短視近利、還是對於未來願景的審慎規劃,恐怕還有討論的空間。
※本文獲得大阪大學人類科學研究博士後 和田敬先生的協力與書面訪談,特此致謝。
太陽之塔背面象徵「過去」的黑色太陽。設計者岡本太郎認爲,人們一味地懷古只是逃避創新的怯懦表現,2025大阪萬博的提案是炒冷飯、還是能夠從中再創新價值,還有待觀察。 圖/Flickr@m-lou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