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願意做餐椅,不讓出來就會哭,不吃東西,怎麼辦?

這種情況在寶寶1歲左右表現的最明顯,今天主要分析1歲左右寶寶的情況。

1歲以下的寶寶,建議也看一看,畢竟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而且早期養成好的習慣,比改掉一個不好的習慣,要方便的多。

公衆號“點媽輔食”上還有很多家常版寶寶輔食,可以查看。

01

1歲左右寶寶自我意識已經發展了,有自己的想法,會試探自己的能力邊界,看看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換成我們的角度,就是說寶寶會試探家長的底線。

平常的事情可以交給寶寶做主,玩什麼玩具,穿什麼衣服,出去玩走哪條路,這些不是原則性的東西,就儘量隨着寶寶的喜好來,平常的主動權有了,就不會單單在輔食上給你槓,這也是寶寶探索外界的一個過程,是有利於寶寶的發展的。

如果平常什麼都限制,玩什麼都不讓,摸什麼都覺得髒,各種限制過多,那在吃輔食這件事上,吃不吃差不多是寶寶唯一能自己決定的事情了,寶寶在這件事上產生對抗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或者,因爲平常限制過多,寶寶對新事物會有畏懼情緒或者不感興趣,表現在輔食方面,也有可能出現不願意嘗試新食物的現象。

另外,對於那些原則性的東西,是必須要堅持的,比如安全問題,有電的插座是不能隨便摸的,車來車往的馬路上是不能隨便跑的。

原則性的東西不會太多,肯定要比寶寶能自己做決定的東西要少,該堅持的時候就要堅持,該放鬆的時候就不要太緊張。

02

放到輔食上面,坐餐椅就應該是一個原則性問題,如果你能把這件事當作原則問題來處理,剩下的就好辦了。

原則性的東西,你堅持了,寶寶就默認了,寶寶就能知道,這是一個必須做的事情。

最怕的就是今天說不能出來,寶寶一鬧你妥協了,那寶寶就知道這是個可以改變的事情,可以講價還價的事情,不是必須遵守的事情,下次不讓出來,寶寶肯定要鬧啊,鬧了就能出來了。

這個時候,家長可能沒有意識到,是家長自己定下了這件事的處理方式,就是不鬧就不出來,鬧了就可以出來,這件事的結果,不是寶寶自己決定的,是由家長決定和主導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不要反反覆覆。

今天堅持了,寶寶鬧了也沒得吃,明天擔心寶寶餓,又抱出來吃了,那寶寶自然也能知道,這事可以商量,也有可能寶寶自己會混亂,到底讓不讓站起來,寶寶搞不清,自然還會接着去嘗試,去試探,表現出來,那就是接着鬧,看看到底讓不讓我出來。

原則性的東西,要堅持就堅持到底,從一而終,一旦決定了,就不要妥協,也不要反反覆覆。

如果覺得沒有必要,或者自己想法很搖擺,不確定,那就不要去批評寶寶說爲什麼總要出來,爲什麼總是不好好吃,也不要今天管了,明天又不管了,自己生氣,寶寶也委屈。

要管就堅持,要是覺得沒必要,那就先不要管了,隨心情,但是要接受相應的結果。

03

帶娃過程中,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今天說這件事不能做,明天又默認可以,那下次你再說不可以的時候,寶寶一定會反抗的。

如果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這件事不能做,第一次可能會懷疑,會猶豫,會哭鬧,下次很可能就不會了,寶寶是很容易接受規則的。

只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自己可能意識不到這個問題,知道了這事,平常可以留意一下。

再多說幾句,如果寶寶第一次想拿一個東西,你說媽媽夠不到,爸爸能拿到,然後讓爸爸拿,那麼,下次寶寶想要這個東西,而且爸爸在場的話,寶寶肯定是去找爸爸,不會是先去找媽媽。

寶寶很擅長記憶這些事情,也很擅長對每個人“區別對待”,這也是爲什麼,很多寶寶在奶奶面前和在媽媽面前可能表現完全不一樣。

這個扯的有點遠,只是這個問題太普遍了,我也見過講各種處理方式的,但是背後的原因,我們還是可以思考和了解一下。

具體的方式還是看家庭習慣和家長態度,以及寶寶性格特點等,畢竟最瞭解每個寶寶特點的不是我,肯定是日夜陪在寶寶身邊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只是一些共性的問題,身在其中很難看出來的一些問題,我可以適當的提出來。

04

如果真的要下決心改習慣,要改掉一個習慣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但是過程肯定有很多人難以接受,調整過程基本都會有哭鬧,畢竟你改變了原來的方式。

所以我也是從一開始就強調,6個月開始吃輔食,就養成好習慣,並且堅持下去,這樣是最好的,寶寶能愉快接受,家長也能相對輕鬆。

注:本文由“點媽輔食”原創,不販賣焦慮,只講實用乾貨,分享寶寶營養搭配,餐單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