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瀕危「東方草鴞」 林務局盼農耕朝友善轉型
林務局今年與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合作,首次針對臺灣特有的「東方草鴞」進行衛星發報器追蹤研究,揭開草鴞習性面紗。林務局表示,草鴞經常活動於農地捕食田間老鼠,恐受毒鼠藥危害,明年將推動「國土生態綠網」計劃,請珍稀動物經常出現的農地朝友善耕作轉型,確保農民收益之外,也讓野生動物有優質生活環境。
林務局表示,東方草鴞是臺灣特有亞種,也是臺灣已知12種貓頭鷹中唯一在草生地棲息繁殖的留鳥。由於對牠們的生態習性所知有限,族羣現況不明,目前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事實上,由於草鴞生態研究不易,世界各國對草鴞的活動生態幾乎一片空白。
根據歷年紀緣,草鴞除了僅在苗栗、新竹少數縣市未有發現紀錄外,其餘全臺均有分佈,但是零星的目擊紀錄所能累積的生態資料相當有限,目前已知除了在西南縣市有少數穩定的繁殖紀錄之外,其它對於草鴞覓食、活動和個體擴散資料都相當缺乏,因此如何能夠更瞭解個體在野外的活動狀況,成爲規劃草鴞保育策略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表示,臺南市每年均有數量不一的草鴞被民衆意外發現,這些因爲不明原因虛弱或誤中鳥網的個體,經由臺南市政府的救傷通報系統而被安置醫療,多數在調養後均能順利野放。
今年度林務局與臺南市政府、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共同攜手合作,嘗試在野放個體身上使用揹負式衛星追蹤發報器進行追蹤,用以瞭解野放後個體之夜間移動、白天停棲等活動模式的生態資料。
本次研究中,首隻繫上衛星發報器的個體在10月下旬順利野放,透過衛星每日所傳回的座標資料顯示,草鴞在野放初期在原地停留較長的時間熟悉適應之後,接下來就開始向外進行較長距離的飄泊移動。每天選擇作爲睡覺休息的日棲點不一樣之外,不同日棲點間彼此距離甚至達3至5公里之遠。居無定所的生態行爲顛覆了過去大家既有的觀念和想像。
除此之外,白天所使用的日棲點,位置幾乎都在相當靠近人類活動的範圍內,甚至直接緊鄰屋舍或位於人車往來繁忙的交通要道周圍。初步分析結果,這些白天棲息地點均是高度擾動的草生地環境,在短時間內經歷過人爲耕種、整地或野火焚燒等地貌改變,顯示草鴞對於環境的人爲干擾具有一定程度的適應和耐受能力。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有55%保育類野生動物不是棲息在保護區森林環境,而是棲息在農田生態系,草鴞就是其中一種,多棲息在農田生態系中,以農地的鼠類做爲食物來源,但人類擾動行爲可能有一些因素不利草鴞生存,例如毒鼠餌的使用,吃下毒餌死亡的老鼠,很可能再被草鴞吃下肚,進而導致草鴞死亡。
林華慶指出,農田生態系這類淺山、平原多是私有地,難以圈地劃設保護區,因此,對這類區域物種的保育策略,比起森林生態物種,需要更細緻,讓擾動因子能被淡化,林務局預計在明年啓動「國土生態綠網」計劃,盼能和農村結合成夥伴關係,若有珍稀動物的生活熱點是農地,就協助當地農業朝友善轉型,維持住農民生計,也替動物保有優質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