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文化遺產 助力民族復興

來源:長江網

從巍巍泰山,到滾滾黃河;從偃師二里頭遺址,到廣漢三星堆文明;從西湖邊的曉風殘月,到麗江古城的蒼山洱海……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沉澱下無數寶貴的文化遺產,承載着民族的精神與靈魂。“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是從總結自己的遺產開始的”,歷史和現實都一再證明:堅持保護文化遺產,找到其中蘊含的力量,便能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力量源泉。

文化遺產記錄滄桑的歷史,延續自尊自信的力量。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而不絕,正是因爲有着那些有形或無形的文化遺產。登泰山,體悟到的是“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豁達胸懷;臨長江,感想到的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世事變遷;到廬山,聯想到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浪漫想象……無論是有形的名山大川、大江大河、絲綢瓷茶,還是無形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被人們所遺忘。文化遺產,給予了人們精神上共同的歸依,讓國人在五千年的傳承中愈加自尊自信。

文化遺產助力繁榮的現在,激活突破創新的力量。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表徵,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它所創造的巨大經濟效益,也爲應對當下經濟大環境衰退提振了信心。正如運河文化節的開展,正是與各類活動、現代理念相結合,才變得鮮活,實現了經濟效益和民生獲得感雙提升;再比如近幾年大火的故宮文創產品,正是融入文化元素,才實現了文化資源的“變現”。事實證明,文化遺產可以轉化爲經濟發展優勢,反過來,也可以在發展中實現自身的傳承。總之,保護文化遺產可以產生乘數效應,成倍地擴充和放大硬實力,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

文化遺產托起璀璨的未來,凝聚積極向上的力量。“文以化人”,文化如水,滋潤萬物,悄然無聲,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品位、完善內心、昇華境界,向善向美的優秀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以載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物質的復興,更是精神的復興,有形或無形的文化遺產融入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可以轉化爲共同的情感認知、豐富的文化資源、發展的不竭力量。利用文化遺產的作用,真正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必將對民族未來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