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商業大片的秘密,都藏在《沙丘2》裡
《沙丘2》,爆了!
作爲一個架空的科幻故事,要想在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族羣裡同時被接受,這背後肯定是有秘訣的——或者說,它背後是有劇作技巧上的套路的。
這個套路,說白了就是一個故事公式,或者說故事模型。
不管是咱們中國的孫悟空,希臘神話裡的普羅米修斯,或者是北歐神話裡的雷神,還是《星球大戰》裡的阿納金·天行者,《阿凡達》中的傑克,以及《沙丘》系列中的保羅。這些廣爲流傳的英雄故事,幾乎都是符合這個套路的。
也就是說,我們人類雖然語言不同、信仰各異,連吃飯的口味都不一樣,但在骨子裡,我們喜歡的英雄故事,卻是一樣的。
這個劇作技巧上的套路,就叫“英雄之旅”。
千面英雄
POST WAVE FILM
“英雄之旅”的理論,最早是由美國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提出來的。
約瑟夫·坎貝爾(1904-1987)
在當代神話研究領域中,約瑟夫·坎貝爾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大師。他是少數幾位非學院派出身的殿堂級人物。他的作品橫跨人類學、生物學、文學、哲學、心理學、宗教學、藝術史等領域。他還是西方社會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師,被很多傑出精英奉爲精神導師,包括:喬布斯、奧巴馬、喬治·盧卡斯、J·K·羅琳等等。
20世紀五十年代,在蒐集整理了世界各地的神話之後,坎貝爾寫了一本書,名叫《千面英雄》。在這本書裡,坎貝爾認爲,不同族羣的人類之間,存在着一個超越神話的神話、超越故事的故事。
英文版《千面英雄》封面
比如中國神話裡的孫悟空,希臘的阿基里斯,印度的佛陀和北歐的雷神,這些英雄們的故事,之所以流傳這麼久,還讓那麼多人喜歡,就因爲它們擁有一個相同的套路,這就是他們都會經歷人生的三大階段:啓程、啓蒙和歸來。
等於說,無論這個英雄來自哪裡,都要經過這三個階段。據此,坎貝爾提出了著名的“英雄之旅”循環模型,也就是今天要說的“劇作套路”。
可以說,過去的神話,現在的電影,那些讓世界各地觀衆都喜歡的英雄故事,基本上都符合“英雄之旅”的模型,《沙丘》當然也不例外。
英雄之旅
POST WAVE FILM
照着原著和影視來拆解就會發現,保羅跟隨父親到厄拉克斯星球這一段,對應的就是“英雄之旅”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啓程”的開始。
啓程說的是英雄怎麼樣從原本平凡的世界離開,到一個全新的、未知的世界去冒險。在這個時候,英雄還沒有成爲英雄,他跟我們一樣,都只是平平無奇的普通人。就像保羅,他被父母照顧得很好,並不知道世界的殘酷。
但是,這時候往往會出現一個改變他一生命運的“偶然事件”,讓他不再滿足於做普通人。對保羅來說,這個偶然事件就是銀河帝國皇帝的派遣命令。
但是,“偶然事件”的出現,還只是英雄踏上冒險之旅的第一步。在“英雄之旅”的神話套路里,踏上征途之前,英雄還需要遇到一個導師一樣的貴人,幫他做好冒險之旅的準備。就像《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他一定要先遇到菩提老祖,教會他“筋斗雲”和“七十二般變化”,他纔能有後邊大鬧天宮的本領。
在《沙丘》裡,保羅的貴人,就是他的母親傑西卡。 傑西卡用意識聯通的超能力,幫助二人脫困,還把姐妹會渲染多年的預言嫁接在兒子身上,讓他成了“天選之人”。
完成這些準備工作後,“啓程階段”也就走到了最後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英雄跨越界限、正式開始冒險。這裡所說的“界限”,通常是象徵意義上的,象徵着英雄從平凡世界進入未知世界的臨界點。
在《沙丘》裡,象徵這個界限的臨界點,就是保羅和那個叫“詹米”的弗雷曼人對決。 保羅殺死詹米,既標誌着保羅與舊的自己徹底決裂,全身心地投入到更大的冒險旅行中去,又意味着他完全被弗雷曼人接納。
以上這些,就是維倫紐瓦在《沙丘1》裡的敘事。此後《沙丘2》的敘事,就是保羅“英雄之旅”的第二個階段,“啓蒙”。
啓蒙階段講的是英雄怎麼樣在全新的世界裡冒險,並且在這個過程裡獲得成長。這個階段,通常是整個故事裡,最吸引人的部分,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觀衆的想象力會被激發出來。
因爲身爲主角的英雄,會在他冒險的過程裡,帶着人們去領略之前從來沒有看到過、也從來沒有聽到過的新奇世界。
最明顯的就是保羅如何征服沙蟲,這個從原著到電影都被作爲名場面描述的場景,可以說從視覺到想象都把觀衆按在視聽刺激裡難以自拔。
第二,觀衆喜聞樂見的愛情主題,也會在這個階段出現。
在神話傳說的套路里,“啓蒙階段”的英雄會遇到女神、收穫愛情,並通過她來掌握未知世界的全部秘密。在《沙丘》系列裡,這位女神,就是贊達亞扮演的契妮。
她不但救了保羅的命,還帶他領略厄拉克斯星球的壯闊與恢弘,幫他掌握所有需要的生存技能,甚至引導他從身份到精神都成爲弗雷曼人的一份子。
也是在這個過程裡,契妮和保羅逐漸相愛了。在感情上被女神接受,主角纔算成長爲真正的英雄,“英雄之旅”也纔會走向第三個、同時也是最後一個階段,“歸來”。
“歸來”說的是英雄完成冒險的使命之後,怎麼樣帶着能夠拯救世界的方法迴歸,打敗敵人、造福蒼生。
但是,英雄要想歸來,過程並不簡單。因爲這個時候的主角,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個普通人,他已經成長爲一個英雄,他的迴歸,必定要遭遇各種各樣的阻礙,而最常見的阻礙,通常就來自英雄的敵人/反派。
《沙丘2》裡有不少反派,數量多得甚至到了一種“全世界都要與保羅爲敵”的程度。其中主要分爲三大陣營:哈克南家族、貝尼·傑瑟裡特姐妹會和帕迪沙皇帝——對他們的戰勝哪怕是暫時的,都意味着英雄的勝利。
神話傳說講到這裡,“英雄之旅”也就走到了終點:成爲英雄的主角,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活,也肩負起了屬於自己的使命。
這就是《沙丘》系列的故事套路,同時也是坎貝爾提出的“英雄之旅”的神話模型。通過對照不難發現,無論法蘭克·赫伯特的原作小說,還是丹尼斯·維倫紐瓦的影視改編,都嚴格遵守了這個神話模型的,所以《沙丘》纔會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這麼大的共鳴和轟動。
影視劇本寫作
POST WAVE FILM
事實上,不只是《沙丘》,我們知道的許多經典電影,基本上都是按照坎貝爾的“英雄之旅”展開故事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喬治·盧卡斯。
喬治·盧卡斯和他的星戰世界
在創作《星球大戰》的時候,盧卡斯有意識地學習了坎貝爾在《千面英雄》裡總結的“英雄之旅”理論,並把它應用到了《星球大戰》故事的創作中。在總結《千面英雄》對他的影響時,盧卡斯這樣說道:“《千面英雄》用幾百頁的文字告訴我,這裡是故事的開始,這裡是終結,這裡是高潮。正如坎貝爾先生指出的那樣,一切就在那裡,它在那裡已經有了成千上萬年的時間了。”
隨着《星球大戰》的成功,坎貝爾和他的《千面英雄》開始超越學術領域,成了影響好萊塢乃至全世界商業類型電影創作的重要理論基礎。我們熟知的《獅子王》《黑客帝國》《指環王》等經典電影,包括文牧野導演的《我不是藥神》等,無一例外都嚴格遵守了坎貝爾的“英雄之旅”理論。
所以在影視劇本寫作時,如果能在邏輯上借鑑“英雄之旅”理論,肯定能讓故事更加引人共鳴。當然,劇本寫作肯定不是隻有這一個秘訣。爲了讓更多有志於劇本創作的朋友掌握更加專業的技巧,我們特意邀請著名編劇馮元良,爲大家開設了名爲《影視劇本寫作》的課程。
馮元良老師的代表作品,包括忻鈺坤導演的《心迷宮》,和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小說的《嫌疑人X的獻身》等。其中《心迷宮》曾在臺灣金馬獎,和FIRST青年電影展等諸多國內外電影節展上獲得榮譽。
FIRST青年電影展上的馮元良(左二)和忻鈺坤(中)
開設《影視劇本寫作》這門課的初衷,馮老師是想培養和選拔具有職業潛力的編劇人選,幫大家直通影視項目,助力他們踏上職業編劇的道路——說白了,就是以實戰爲手段,以入行爲目的,由真正位於創作一線的職業編劇老師,來培養正式的職業編劇。
倘若你能在這門課上掌握編劇技巧、展現過人才華,那就有機會成爲後浪電影的簽約編劇,同時進入老師組織的劇本項目進行工作,獲得署名和酬勞。
作者丨毛頭
所見即所想。
排版丨涼茶
責任編輯丨Tony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絡,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