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文創持續破圈升級背後

新華社記者楊湛菲

遼寧省博物館“簪花”系列手作飾品開年引發購買熱潮,中國國家博物館“明孝端皇后鳳冠冰箱貼”的火爆從夏天延續到冬天,蘇州博物館“蟹黃黃”玩偶近來吸睛無數……2024年,“文博熱”依舊如火如荼,“爆款文創”成爲最新“流量密碼”。

文創產品持續“破圈升級”背後,是博物館不斷拓寬邊界的探索,是文化體驗與消費升級的“雙向奔赴”,更是文化產業創新活力的持續迸發。

文創產品是博物館收藏、保護、研究、展覽、教育等核心功能的重要拓展。在文創產品的推動下,博物館逐漸擺脫“高冷厚重”的形象,成爲“接地氣”且“爆款頻出”的場域。

把“馬踏飛燕”玩偶捧在手心,把青銅器的精美紋飾“背”在肩上,把千古名畫“穿”在身上……歷史文物不再是博物館裡遙不可及的記憶,而是生活中隨時可觸摸的存在。

在“天宮藻井”冰箱貼尚未爆火之前,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冠以“小衆博物館”的稱號。“一貼難求”的購買熱潮掀起後,這裡人氣驟增,單日客流量屢創新高。

不少遊客表示,因這枚冰箱貼而知道了何爲“藻井”,並對文物本身產生了強烈好奇,從“在逛博物館的時候順便看看文創”,逐漸變成“爲了買到心儀的文創產品而參觀博物館”。文創商店實實在在成爲“博物館最後一個展廳”。

文創產品是傳統文化的一種現代表達,是博物館基於館藏文物開展多元闡釋使命的體現。有價值的文創產品不僅能夠折射出滄桑歷史和文化變遷,更能反映當今時代人們的理想和追求。

年輕人爲何對博物館文創產品如此“上頭”?植根於文化沃土,生髮於創意設計,是文創產品源源不斷的“破圈”動力。

博物館文創產品一直關照年輕人的興趣點。文博場館通過打造全感官、全流程、互動性的新消費場景,吸引遊客深度參與,激發他們在特定場景中的特定情緒,進而形成難忘的個體化情感體驗與記憶。

當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走進博物館,當3D打印技術能夠實現“復刻”文物,文創產品給予消費者誠意十足的仿真體驗,讓人們擁有更多維度的文化感知。

年輕人對文創產品的熱情,也成爲文化傳播的助力。博物館文創產品正成爲他們表達自我、尋找認同、結識朋友的社交方式。

一句“你無法空着手走出一家博物館”的戲言,逐漸變成現實。隨着文創產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文博經濟”蓬勃發展。

上海博物館暑期推出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文創銷售額截至11月底已突破1.4億元;三星堆博物館前10個月文創銷售收入達1.5億元……人們越來越注重消費過程中的審美體驗和精神享受,精美“走心”的博物館文創產品正契合了這種需求。

文創產品不僅爲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帶來了可觀收入,還帶動了設計、加工、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

2024年國博文創總收入相比上年同期增幅近60%,直接解決社會就業人數超千人。“鳳冠冰箱貼”銷售持續火爆,產品製造廠家的生產規模和用工規模不斷擴大,不僅增加了相關崗位供給,也促進了當地勞動力的就業增收。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7月發佈的19個新職業中,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位列其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文創從業人員已超百萬人,文創市場規模呈增長態勢,相關人才需求持續增加。

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走紅,彰顯了我國文化消費市場的活力和潛力。但要想讓“爆款文創”走向“長紅”,還應做好規範化。

文博場館應制定完善的文創產品質量控制體系,在各環節建立嚴格的規則和標準,保障消費者權益。同時明晰版權歸屬,讓版權爲文創產品開發保駕護航,爲人們提供更加豐富的消費體驗。